阿里巴巴发布的《中国空巢青年图鉴》显示,孤独人群多分布于高薪职业,这些人不仅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而且消费观念也更为开放、消费行为更加果决。
“过去买个大件、出国旅游都要两个人商量来商量去,离婚之后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前不久,独居的王女士看到邻居换窗,一冲动就重新装修了自家的房子。看着崭新漂亮的“新居”,她深觉1个月的忙碌和花掉的钱都很值得。
数以亿计的“有钱有闲”单身人士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一项社交媒体对上万名职场人进行的“孤独感”调查显示,75%的孤独者每月至少会花1000元来排解孤独。
在消费市场中,“孤独经济”的火爆也得到了不少数据的支撑。2017年,美团外卖服务了1.3亿单身人群;2018年,我国游戏总用户规模达到了6.26亿,而多项研究调查显示,游戏是排解孤独的重要方式,在“孤独消费”中游戏开销占一半;2019年,单身人士选择在“七夕”出门旅游同比增长48%……
有专家表示,孤独人口的消费具有私人化、便捷化、高端化、悦己化和心理慰藉化五大特征。未来随着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单身人群的“孤独消费”将从“基本生活必需品”向“满足内心渴望的商品”进一步升级。
因孤独而消费,不是真正的快乐
“孤独经济”的兴起与盛行,给市场提供了新的商机,也让社会对独身人群、独身现象有了新的认识。
“人类有群居性和社会性特点,离开这两种特点,可能会出现一些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吉林省儒学研究会副会长于天罡说,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来看,“孤独经济”是客观存在,值得关注,也应该提供有效供给,但不应炒作。
记者采访了解到,不少社会学领域的专家认为,过度推崇“孤独经济”可能会对青少年产生误导。
实际上,“孤独经济”并不是最近才有的经济现象。随着离婚率上升和结婚率下降,年轻群体漂泊城市以及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拓展、维系人际关系的时间、精力成本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被迫让“孤独”成为常态,其中一些人转而通过多样化的消费排解孤独感,“孤独消费”便应运而生。
根据调研数据,目前,单身成年人中未婚人数达1.4亿,但92%的人并非真正享受单身状态。
对此,有专家提出,“孤独经济”不是发现孤独、任其孤独乃至迎合孤独,而是针对孤独人群的需求,通过提供商品和服务,有效排解其孤独感。真正的“孤独经济”应该是促进一个人越来越健康,生活越来越丰富。
来源:工人日报 记者 柳姗姗 彭冰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单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