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家旅游局出台规定明确,研学旅行的承办方应为依法注册的旅行社,但实际上,不少承办机构不具备资质。业内人士估算,武汉市经营研学业务的机构总计逾千家,其中具有旅行社资质者不足四成,大多为各种培训机构、俱乐部。一些承办机构把旅游项目简单包装成研学项目,有的仅仅是把活动行程单变为研学手册,有的项目内容碎片化,随意性强,有的还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效果不够理想,投诉事件时有发生,但维权困难。一些家长反映,由于研学行业目前没有统一的制式合同,双方签订的合同是由企业自行拟定的,条款设置较为粗放,消费者往往难以将其作为维权依据。
北京罗女士的孩子在云南参加了一家公司组织的“热带雨林与野象保护”研学项目,不包括机票费用16999元。结果项目与宣传的差距很大,食宿条件一般,课表上列的很多所谓国际课程、实验室课程等也是敷衍了事。“比如餐饮这一项只写了‘12顿早餐,12顿晚餐’等内容,没有对餐标等进行规定,想维权很难。”罗女士说。
明确标准,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为促进研学旅行行业的规范发展,部分省区市陆续出台规范文件。安徽省规定,严格规范研学旅行线路,小学不出市,初中不出省,高中不出国;严格规范研学旅行的收费及相关行为,禁止学校或与学校有利益关系的企业借研学旅行进行创收和获利。
一些老师认为,研学旅行不一定要走多远,重要的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广州市从去年起研发馆校研学系列课程,选取17所中小学校、幼儿园与11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合作研发17门馆校合作课程,涵盖体验型课程、探究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等不同类型。广州市广雅中学学生孔诗媛深度体验了“听”见粤博——口述影像助盲公益研学课程,“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在和视障同学交流的过程中,也训练了我的语言能力和亲和力。”
记者调查发现,虽然部分地方明确规定,研学旅行应由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基地评审、课程指导,由旅游管理部门负责承担机构的审查、管理等,但目前由于缺少统筹协调,机构、基地、研学导师、课程内容、教育效果等方面都缺少明确标准。业内人士建议,尽快制定研学旅行的系列标准,同时由教育、市场监管、旅游等部门联合加强对违规行为的监管,让研学市场有序发展。
许文祥建议,可借鉴中小学食堂大宗食品定点联合采购平台经验,推行企业准入资格制度及黑白名单制度,严格准入门槛,让研学旅行回归公益、教育的初衷。
来源: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吴晓颖、赵琬微、谢樱、廖君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研学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