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盛夏,北方多地出现桑拿天,人们纷纷涌向冰淇淋,享受甜蜜和清爽。“现在的冰淇淋奶味足、口味多,一年四季都能吃。”家住天津市南开区60多岁的杨大姐逛滨江道在肯德基小憩时有感而发。她说,小时候解暑,花3分钱买支水果冰棍,花5分钱买支奶油冰棍,“凉凉的,甜甜的,倍儿美”。那时叫冰棍,不叫冰淇淋。今天,人们消费冰淇淋的场景频现:溜商场逛夜市吃个甜筒,在外就餐点个甜品或享受商家的免费供应,追求健康的有酸奶冰淇淋供选择,3D打印、专享定制冰淇淋也开始进入百姓生活。“冰淇淋已由夏季解暑降温的冷饮逐渐成为人们四季享受的时尚休闲食品,中国冰淇淋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国内著名冰淇淋专家蔡云升认为。
冰淇淋在近代曾是达官贵人的奢侈品
中国近代冰淇淋是在1860年被迫开放门户后的舶来品。
天津海河之畔有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利顺德大饭店,是1863年在中国北方开办的第一家洋饭店,也是中国近代史跌宕起伏、风云变幻的窗口。“利顺德不仅是晚清重臣李鸿章会见外国政要的处所,孙中山曾三次下榻,末代皇帝溥仪、少帅张学良、十世班禅大师、京剧大师梅兰芳曾经的寓居之处,同时也是美食殿堂。”利顺德总经理何琳介绍说。
“150多年前,英国传教士约翰·殷森德创办利顺德时,顺便把他最爱吃的一款水果味雪糕引进到天津,使利顺德成为中国近代最早制售冰淇淋的酒店。”利顺德餐饮部经理肖亚静表示,达官贵人们都有各自喜欢的冰淇淋品种,当年张学良最喜爱的“柑橘+巧克力冰淇淋”及美国前总统胡佛等名人爱吃的甜品,饭店都原汁原味保留着。
蔡云升介绍,中国近代冰淇淋兴起于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大城市,均有外资背景,如1863年天津的利顺德、1901年天津的起士林、1906年哈尔滨的马迭尔,这些均属于店堂制售的冰淇淋,是那个时期上层人士的奢侈消费。中国工业化生产的冰淇淋源于1913年成立的美商海宁洋行(即上海益民食品一厂前身),用机械方法生产棒冰,产量虽小,但其接近大众的价位拉近了与普通人的距离。
新中国成立前,冰淇淋行业处于无力发展阶段。上海海宁洋行日产量只有两三千支,后引资扩产,班产量增加到棒冰和雪糕12吨、冰淇淋2吨以上。这家当时中国最早最大的冷饮厂,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人们估算当时全国冰淇淋年产量约1万吨,微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冰淇淋产量70年增长500多倍
在中国冰淇淋产业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负责人张小弘正在与工作人员紧张衔接落实第22届展会活动。谈到今年展会特点,她用“盛大、高端、国际化”几个词概括,将有来自国内外400多家企业及意大利、德国、俄罗斯等全球48个国家的1000多名海外专业客商参加展会,展区面积达3.8万平方米。她说,1998年第一届展会只有60家参展商、1500平方米展览面积,“那时心里对冰淇淋行业发展和展会持续举办没多大底”。如今,伴随着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行业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冰淇淋制造和消费大国,中国冰淇淋展不仅服务和见证了这一重要历史阶段,而且被业界誉为继广交会、全国糖酒会、中国焙烤展后的国内著名食品专业展会。
回眸新中国成立以来冰淇淋行业的发展,蔡云升认为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发展缓慢阶段。自新中国成立后到国家改革开放前,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制约,冰淇淋行业发展迟缓。全国各地国有和集体企业相继建立冷饮工厂扩大生产,但冷冻饮品年产量最高年份也仅8万吨左右,除极少数高端酒店自制中高档冰淇淋外,市场上销售的多为果味冰棍类,有些奶味品种也属低端产品。
空前快速发展阶段。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冰淇淋行业蓬勃发展,引进先进设备、外商投资、民企崛起成为这个阶段突出特点:京津沪等中心城市大力发展冷饮工业,引进的几十条冰淇淋生产线使我国冰淇淋装备水平迅速接轨国际;雀巢、和路雪、美登高等国际品牌登陆中国,提升了冰淇淋产品档次;蒙牛、天冰等民营企业进入冰淇淋行业,使竞争更为市场化。全国冰淇淋产量快速增长,1990年年产量已增长到54.33万吨,2000年达到140万吨,分别是改革开放前全国最高年产量的6.8倍、17.5倍,全国大、中、小冷冻饮品厂近3万家,产品品种3000多种。
量变到质变的新阶段。从2000年到现在是冰淇淋行业强身健骨、大浪淘沙并向品牌化、规模化发展的阶段。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统计,全国冰淇淋行业2018年171家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2000万元以上)产量合计为239.54万吨,主营业务收入272.88亿元。2018年数据未包括大量主营业务在2000万元以下的企业以及占市场较大份额的软冰淇淋商业等。如全项统计,2018年全国冰淇淋产量应高于500万吨,是新中国成立前全国年产量约1万吨的500多倍。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冰淇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