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查询,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责任有限公司,是同仁堂集团公司下属的北京同仁堂药材参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嫡系”子公司的药品质量都如此令人堪忧,且“屡告不改”,如何让消费者对同仁堂的品牌放心?
站不住脚的澄清公告
而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同仁堂对于产品质量问题的回应公告,也有急于撇清关系的嫌疑,并不能令人信服。
比如,2017年2月,针对媒体曝光的“一年六次登上质检黑榜”事件,同仁堂在公告中逐一澄清,称涉事的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责任有限公司和北京同仁堂制药有限公司,都是公司控股股东同仁堂集团公司的下属企业,其生产的不合格产品“非本公司产品”。
查询同仁堂年报可以发现,这两家涉事公司尽管不是同仁堂旗下的公司,却都与同仁堂有过关联交易。尤其是北京同仁堂制药有限公司,每年都是同仁堂重要的供货商!2016年,同仁堂向该公司采购了1790.51万元商品,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分别又采购了1136.17万元、1209.68万元商品。
更耐人寻味的是,北京同仁堂制药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法定代表人马保健,2013年~2018年兼任同仁堂监事会主席。
关联如此紧密的公司产品质量出了问题,同仁堂能够以一句“非本公司产品”撇清关系吗?
至于同仁堂淄博药店出售劣药事件,同仁堂则称,“该店采购的红参,是同仁堂系外企业的产品。”并表示,媒体报道的一年六次登上质检黑榜事件,“并未对本公司造成不利影响”。
问题又来了,无论是同仁堂采购的其他企业生产的产品,还是自己的代工厂生产的产品出了问题,都反映出同仁堂在供应管理和质量把控上存在漏洞,尽管涉事产品在总营收中占比较少,但损伤的是百年老字号的招牌,“未对本公司造成不利影响”的说法,显然也站不住脚。
另外,今年1月同仁堂子公司开胸顺气丸被国家药监局通报不合格,不合格项目为装量差异项。同仁堂在随后的公告中回应称,造成装量差异不合格的原因为被抽检单位保存不当,称“此产品不会给服用者带来不良影响和安全风险。”而据国家药监局介绍,装量差异是反映药物均匀性的指标,是保证准确给药的重要参数。重量差异或装量差异不符合规定会导致临床给药剂量不准,带来相应的安全风险。同仁堂自证清白的说辞,可信吗?
从一间小药铺到享誉世界的“中华老字号”,300年积累的品牌优势是同仁堂保持持续稳健经营的重要基础。与之相对,品牌损伤也是其重要的投资风险。当子公司频频被曝出质量问题,上市公司急于撇清了事,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任还能维持多久?
(来源:财看见) 共2页 上一页 [1] [2] 同仁堂市值三天蒸发12.5亿 “过期蜂蜜”代工厂疑停产 百年老店同仁堂陷蜂蜜门 信誉和品牌遭重创股价大跌 2000吨假蜂蜜放倒300年老字号 同仁堂被怼倚老卖老? 蜂蜜门背后的同仁堂: 新产品超7成为化妆品食品等 “过期蜂蜜“并非个例 同仁堂曾因质量问题多次被通报 搜索更多: 同仁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