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黑色星期五”,国外消费市场一片红火,中国“剁手党”也热情高涨。数据显示,10家主要国内海淘平台订单同比增长152%。不过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许多“海淘族”熬夜剁手的人气爆款,收到货发现都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实际上,“出国买国货”的窘境存在已久,此前在2018世界标准日主题活动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局长张茅就直言,要切实解决内销产品与外销产品标准不一致的问题。
毋庸讳言,多年来,在很多消费者心中,洋货的质量似乎总是优于国货,而这种微妙的心理其实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近代中国曾经长期处于绝对落后的境地,国人看什么都是“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对“洋货”有种根深蒂固的崇拜。改革开放后,国内生产发展、市场放开,但因为消费水平所限,在商品的“物美”与“价廉”之间,大多数人还是更倾向于后者。面对这种消费偏好,国内厂商自然想方设法降低成本,甚至为追求绝对便宜不惜舍弃质量,以至于国货一度被贴上“质低价廉”标签,而洋货、出口货则成为品质优良的代名词,“出口转内销”甚至成为一种标榜质量的手段。在这种心理作用下,虽然时过境迁,今天中国成为制造大国、产品质量今非昔比,但还是有大量消费者更加青睐洋货,甚至连马桶盖、电饭煲等日用品都千里迢迢往回背。
费尽心力背回来、淘回来的本就是中国制造,这种尴尬令人深思:明明中国企业具备精品的生产能力,中国消费者也准备好了掏腰包,可为何非得兜兜转转、绕道海外去购买呢?除了心理惯性,最重要的恐怕还在于“内外有别”的质量标准。在国内很多行业中,都存在外销和内销两个标准、两条生产线,一流产品外销、二流产品内销,更是一些厂商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就拿食品领域来说,我国食品出口合格率持续保持99%以上的高水准,而内销食品在“多年整顿”背景下,这一数字才勉强达到90%左右。除此之外,国内名目繁多的进店费、上架费、节庆费等市场成本,也让很多生产厂商放不开手脚,一定程度上加剧着国内消费市场供需错配的矛盾。
现在,消费升级是舆论场热词,海淘的存在就是突出表现。这个信号提醒我们,需求侧已经准备好了,亟待供给侧改革发力,及时扭转生产中“重外轻内”的倾向,将“同线、同标、同质”原则不打折扣地贯穿产业链各个环节。如果还抱着“国内消费者对质量不敏感”的旧思维,那么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需求外溢,看着“中国制造”的美誉度长期在中低位徘徊。就拿标准来说,中国并非没有标准,但跟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许多领域的产品标准还是显得太糙。比如大米,日本的标准贯穿育种、种植、收割、加工、储存、销售等各个环节,为了新鲜度,只给精米3个月的“赏味期限”,而中国在这方面欠缺的不是一点半点。如何多管齐下把国货标准和品质提上来,考验相关部门的智慧。
消费是经济循环中的起点和终点。更好对接供给需求,填平国内市场“品质洼地”,其意义不止于满足剁手党“买买买”的痛快,更重要的是为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加油助力。从宏观经济视角看,消费已连续多年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强劲马车。相较于高收入国家动辄60%以上的居民消费率,我国社会蕴藏的消费潜能仍待释放。从强调“扩大内需”向“供需两端发力”转变,是为中国经济增长蓄积后劲。重视消费,是重视人民生活的基本盘,也是重视国民经济的基本面。
说起德国制造,人们立马联想到奔驰、宝马等一批优质品牌。然而,拥有如此光环的德国制造,也曾在187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上得过“便宜而拙劣”的评价。从国际经验来看,很多国家的市场都经历过从“品质洼地”到“品质高地”的蜕变过程。今日中国正在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提升经济供给侧的效率与品质以释放出源源红利,将成为人们更美好生活、国家更强劲发展的根基。
来源:北京日报 范荣
2018淘宝全球购海淘白皮书发布:生活方式有哪些变化? 再迎“黑色星期五”促销季 海淘通关或创历史新高 黑五海淘陷阱多 专家:选正规平台别信专柜验货 跨境电商又迎利好 海淘族以后“剁手”更方便了 消费升级催生海淘需求 跨境电商争分黑五蛋糕 搜索更多: 海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