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能够迅速抢占市场并快速做大,在于牢牢抓住了低收入人群,去满足他们的需求。”江西师范大学法律硕士教育中心主任颜三忠认为,假货泛滥的根源在于购买人群收入相对较低,在三四线城市及广大乡镇地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识不足,价格成为选择商品的硬性标准。一线城市用户觉得啼笑皆非的山寨产品却是乡镇群众第一次接触的“高科技”。
国家统计局今年2月28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将人群收入分类显示,“中等偏下收入组”占人口20%,人均可支配收入13843元,月均1153元;“低收入组”占人口20%,人均可支配收入5958元,月均500元。
业内人士认为,拼多多平台上假货泛滥,一是部分商家铤而走险蓄意制假售假,二是随着互联网使用范围越来越广,网络平台逐渐成为假冒伪劣产品的重要集散地,消费者与经营者不直接见面,给销售假货行为提供更多的机会。
当前,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傍名牌行为的处罚力度非常有限,与直接造假或者侵权使用别人的商标严重者要承担刑事责任相比,傍名牌行为的违法成本相对较低,也是造成类似拼多多这样电商平台傍名牌现象泛滥的原因。
知识产权保护存盲区三四线城市消费方式待升级
有关人士认为,拼多多的快速发展折射出,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增长,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尤其是一线城市与三四线市场消费需求的层次性与不均衡性日益凸显,值得警惕。同时,建议加大对电商平台的打假力度,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在宁夏工商局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局局长马鹤银看来,拼多多的崛起,证明了群众对低价优质产品的需求是存在的,市场规模很大。像拼多多这样的电商企业若想走得更远,必须直面自身问题。拼多多可以通过自建品牌或投资生态链企业,确保货源优质、低价。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我国居民的消费演进步伐并不一致,而针对不同阶层不同类型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心理偏好,需要进一步深刻洞察并引导,实现消费者的差异化满足。
颜三忠认为,低价并不等于假货,像拼多多这类企业亟待转型升级。要走出假货和劣质商品怪圈,一是我国法律要进一步明确经营者产品质量义务,加大对制假、售假行为的惩罚力度,对违法犯罪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二是加快电子商务法立法进程,明确电商平台的监管义务与责任,对销售假货的经营者采取更为严厉的惩罚措施,对电商平台监管责任提出更加明确的标准和要求;三是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创新监管手段,利用大数据监测等,构建一个适应网络交易的法治环境。
“国内有些侵权人即使被多次处罚,仍然有利可图。”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相关法律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还应加大。”
(本版稿件除署名文章外,均由记者董小红、袁慧晶、何晨阳、李雄鹰采写)
来源:经济参考报 共2页 上一页 [1] [2] 传拼多多试水医药电商 但其否认上线“医药健康馆” 拼多多试水医药电商 但监管政策未明 拼多多江湖的摆渡人 拼多多的双十一大考 是虎是虫在此一役 网易严选推出了“严选一起拼”,为什么电商扎堆学拼多多? 搜索更多: 拼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