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源头管理规范利益机制
当前,自媒体平台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据去年腾讯发布的数据,微信公众号月活跃账号数达350万,月活跃“粉丝”数7.97亿。新媒体及各类自媒体已成为越来越多读者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
谣言制作者往往抓住人们关心食品安全、同情弱者、爱国等心理来吸眼球,获取较大的传播,这也是为什么“某某地孩子又被抢了”“不转不是中国人”等不断出现的原因。
有的还剪辑视频“移花接木”、配上其他报道的图片等,增强欺骗性。
还有的业内人士指出,“关心式谣言”还抓住老人“宁可信其有”以及渴望和子女沟通的心理,使其自愿转发,并且养生健康类谣言不易受到公安部门打击。
专家认为,在利益机制的诱导及监管相对不足的背景下,这些“灰色信息”已成为屡禁难止的网络顽疾。但任其发展,这些信息不仅会把网络搞得“乌烟瘴气”,并且还可能潜移默化,对人们的思想和意识产生不良影响,甚至积聚社会矛盾。
为此,部分专家认为,需通过有力措施推动自媒体平台加大对其用户发布的信息审查监管力度,严格广告发布机制,同时加大对有害“灰色信息”的打击力度,从而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
莫让善良被“关怀式谣言”利用
“吃西红柿炒蛋能抗癌”“吸烟能增强记忆力”……健康问题多发的盛夏时节,披着“关怀”外衣的谣言又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造谣者混淆视听无疑可恶,驱动造谣行为的利益机制助纣为虐更值得警惕。
“关怀式谣言”涉及衣、食、住、行等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领域,打着“善意提醒”的幌子引人点击,欺骗性更强;基于熟人传播,危害很大。读者一旦轻信,轻则形成错误观念,重则可能在用药、急救等方面酿成恶果。
近年来,政府机构、公益组织、自媒体平台的辟谣力度不断加大,但仍挡不住大量“关怀式谣言”在微信群、朋友圈肆虐。一些科学素养不高、深受疾病困扰的人,对此缺乏免疫力,抱着“宁信其有”的心态成为这类谣言的“二传手”。
此类“关怀式谣言”的制造者看似菩萨心肠,实则是利用读者的善良和关切牟利。自媒体文章的阅读量直接与经济收益挂钩,一些影响力大的公众号动辄报出几十万元的广告价格,经济利益驱使下,少数自媒体从业者抓住人们对健康日益重视的心理,炮制耸人听闻的谣言吸引眼球、增加粉丝、从中渔利。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造谣行为近年来“产业化”趋势明显。
有媒体披露,谣言传播环节也开始明码标价。有APP对注册用户转发文章带来的阅读量按照每次0.1元的价格进行“奖励”,甚至还建立了类似传销的收益分配机制。读者不经意的转发其实是在为谣言制造者和发布者免费“打工”。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各种自媒体公号和文章泥沙俱下,不仅需要受众加强甄别,更需要发布平台担起监督责任。一方面,从源头加强内容把关,加大对不实信息和谣言的审查、打击力度;另一方面,严格广告发布机制,斩断利用造谣牟利的不法利益链条。
拒绝网络谣言!
来源:宿迁警方 出处:澎湃新闻 共2页 上一页 [1] [2] 联想将出售摩托罗拉?杨元庆:纯属谣言 三只小仙女奶茶加盟需要天价加盟费?纯属谣言! 安徽食药监:”星巴克咖啡致癌””洋葱杀感冒病毒”全是谣言 海口食药监科普材料现转基因谣言:拒一切转基因食品 专家:多对翅膀多条腿变异鸡系谣言 养殖用药对人无害 搜索更多: 谣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