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瞄准单身人士的钱包
日本消费升级第二个值得借鉴的点是个人化。
从1970年代起,日本社会个人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在日本,1亿人口中有将近2000万人过着独居生活。社会发展节奏越来越快,催生了少量、高频的个人化消费行为。
个人化的趋势促使很多新的消费公司诞生和发展。第一个体现是便利店的兴起。
1970年代初,日本从美国引入便利店的发展模式,以本土品牌全家(1972)和美国品牌7-Eleven(1974)为代表的便利店业态迅速崛起。在日本,便利店从1970年代兴起到成为核心零售业态,只用了20多年的时间。如今便利店的零售额占日本的零售市场的10% 左右,接近中国电商占零售总额的比例。
便利店在日本有今天这样的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和主要为家庭卖产品的超市相比,便利店做的是个人的生意,人们习惯于少量、多次地购买。
除了个人化的视角之外,数据显示,从1973年到1995年,日本便利店的飞速发展与日本的人均GDP发展是同步的。1973年,第一家7-Eleven成立。1987年,日本人均GDP大概在2 万美金,7-Eleven突破3000家。1995年,日本人均GDP达到高峰,4万美金左右,7-Eleven突破6000家。
个人化的第二个体现是自动售卖机大受欢迎。自动售卖机在日本70年代消费升级过程中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现在的外卖,都是满足消费者快速就餐的需求。
日本自动售卖机迎来爆发始于1970年大阪举办世博会。那年世博会参观人数达6422万,突破世博会历史纪录。在解决数量庞大的参观人群的饮食需求方面,会场里的自动售卖机功不可没。当年,全日本还只有100万台自动售卖机。1975年,这个数量高达300万台。这种增长持续到1990年,自动售卖机的数量达到500万台后增速趋于平稳。日本大概有1 亿人,相当于每20人拥有1 台自动售卖机。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20人拥有一台自动售卖机是合理的密度,那中国有13亿人,是否应该有5000万台以上的自动售卖机?日本便利店于1973年起步,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跟日本七八十年代有一定的相似性,便利店在中国的天花板有多高?
峰瑞观点(freesvc)
便利店作为一种满足个人少量多次消费特征的零售业态,在中国肯定有空间,但中国的便利店以及自动售卖机大概率上不会像日本一样,成为如此高密度的业态。
一个原因是,中国的互联网对商业的影响太强。如果开一个5000平的O2O生鲜店,保证3 公里内半小时送货,基本上能够替代便利店和自动售卖机。
此外,个人化的消费趋势会深刻影响餐饮业。
现在日本最大的餐饮公司是7-Eleven,它在日本买了不计其数的盒饭,做便利店的同时做了餐饮。1975年,日本餐饮业的市值大概不到10万亿日元,1990年左右接近30万亿日元,增长了3 倍。当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之后,餐饮业进入平缓期。
2017年,日本餐饮行业的市场规模在25万亿日元左右,接近1.5万亿人民币。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13到 15倍,餐饮行业的市场规模大概是3 万亿人民币,只是日本的2 倍。
峰瑞观点(freesvc)
从宏观上讲,中国未来10到 15年很有可能出现非常优秀的餐饮公司。
但是,宏观的美好与现实的困难并存,餐饮创业需要极大的耐心。它本质上是服务业,从0 做到100亿美金的过程非常艰难。 共6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是消费升级还是降级?肯德基和必胜客在中国风光不再 如何理解消费升级 首届珠海香江创博会9月1日正式开幕,助力消费升级 消费升级or降级?价格仍旧驱动消费市场增长 菲仕兰:持续创新助力中国乳品消费升级 搜索更多: 消费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