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饼摊大妈自曝月入3万,买烧饼大叔八年攒了7套房,观网昨天的报道一下子将大家的目光吸引到了早餐行业。
卖早餐真那么赚钱?
看了身边的例子,有同学觉得还是挺赚的。
怪哉虫解读
楼下有一个卖了十年生面条的,除了养大三个孩子,还在北京郊区买了两套房。
太乙真君在唱歌解读
我们小区卖鸡蛋灌饼的,烧饼里脊的,基本一个月都上万。一天早晨6点到早晨10点
huohuo解读
我在有个做馒头包子的,自己家改的门面大概100来平方。请了5.6个人。每天都是提前半小时左右排队买。晚去了还没得卖。月纯收入应该是三万的几倍。馒头要7毛,而菜市场的馒头只要5毛还比他家的大。你说利润有多少。
外国人在杭州烧饼铺买早餐 图片来源:新华网
但有同学仔细算了笔账,觉得挣得也就那样。
xiaopen解读
每个工人3000块,五个工人,一共15000,老板每个月至少赚3万块。…………年轻人干不住,因为嫌钱少,如果去送外卖,一天70单,每单三块钱,一天两百块,一个月6000块。收入足足是早餐店的两倍。……………所以,老板之所以能赚钱,是因为请了低价的工人。如果把工人的收入提升到5000块,也就是一个月要付出25000块,那么,老板的收入,就会减少到两万块。老板夫妻都在店里工作,也就是他们人均每月1万块的收入水准,还非常辛苦。如果想要轻松点,增加一个烧饼师傅来换班的话,收入更是下降到只有一半。……………结论是,早点店并不怎么赚钱,年轻人不干,是因为钱赚的太少。
烧饼店里工人月薪3千可能是不怎么多,但至少卖烧饼的杨师傅是真赚到了3万。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中国的早餐行业确实是一座日益增长的“富矿”。
据独立市场研究咨询公司英敏特预测,2015年中国消费者早餐食品总消费为1.334万亿元,到了2021年这一数字有望到达1.948万亿元。同时,到2021年,在外食用早餐市场销售额预计将突破8400亿元。
而中国的餐饮业整体也长期处于增长状态。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消费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餐饮收入为35779亿元,同比增长10.8%。
值得注意的是,跟大型餐饮企业相比,中小餐饮企业其实发展得更快。
在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方面(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2016年餐饮收入为9213亿元,同比增长6.0%。2016年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占总餐饮收入的比例为25.7%,自2012年以来,该比例持续下降,这说明我国中小餐饮企业的发展速度快于大型餐饮企业。
不过,干餐饮虽然真赚钱,但也真辛苦。
恒心解读
起早摸黑,一般人能承受吗?我记得他们冬天要4点起床,晚上10点关店回家,还有同行竞争。那些人只看到钱,没看到背后的付出.....唉
明镜止水解读
北京以前把厨师称为“勤行儿”,就是勤劳挣钱的意思。厨师大多是光头,不留头发,以免头发掉到饭菜当中,脖子上常年搭着手巾板儿,方便擦汗。别看厨师挣钱多,人家实在太辛苦。
认识一个白案师傅,早上四点半起床,拌肉馅做包子,早餐做完了已经是九点;然后忙活午饭,一直到下午一点;回宿舍睡觉,五点起床又开始忙晚饭,一直到晚上十点下班,下班前还要把第二天的面和配菜准备好。一周只有半天休息,因为休息日下午还要准备第二天的面和配菜。
这样的工作看起来收入还可以,但看看他们付出的劳动,说人家挣钱多,谁受得了?!
金刚解读
我一个远房亲戚,农村人,非常能吃苦。学了厨师手艺后跟师傅去日本打拼,师傅没干几年受不了回来了,我亲戚坚持到现在,在日本买了三套房,国内买了一套房。可比我小几岁的他,腰弯了、背驼了,头发也白完了,浑身都是病。在日本20多年,从未旅游过,离他店面稍远的地方都没去过。做小餐饮的,真是拿命换钱!
更何况,餐饮业除了要吃苦,还要担风险。
Freud解读
这个~~煎饼摊大妈和烧饼店大叔的三万不是一个概念。大妈的三万是销售额,大叔的三万是利润,但其实是七个人创造出来的,人均四千二三,其实还好了。大妈的三万刨万成本能赚多少这个还是要想想的。
虽然文章写的很励志,但是有志进入餐饮业的青年还是要多准备。我是广东人,众所周知广东人是特别喜欢吃的,吃的还很包容,哪里的菜都吃。收入广东虽然在全国靠前,估计吃掉的钱也在全国靠前。在广东很容易让人形成这个错觉。这里的人那么喜欢吃,做餐饮一定有门。可就不是,一个店面,看起来红红火火的,一年换一两次老板的都不少,除了辛苦程度、还包括各种没预计到的成本费用,很多人单纯算了个材料水电铺租人工就以为差不多了,其实乱七八糟的成本还多着呢。而且餐品的流行还有生命周期,广东人爱吃的一个副作用就是忠诚度极低,没多久就喜欢上别的了。结果就是围城一样,有进有出,有赚有赔。所以,想做餐饮的,做好准备再来。
广东早茶
之所以觉得餐饮业特能赚钱可能也是跟涨得飞快的食物价格有关。但有同学觉得,这只不过是因为大众价格对比的观点比不上发展变化的速度。
亦步亦趋解读
说服务业价格上涨过快,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中国发展速度太快,而我们的价格对比观念改变却没有那么快而造成的。小时候(年轻的时候)价格对比是吃一辈子热干面(0.1元)都换不来一台大彩电(3000元),而如今是200碗热干面(4元)就换一台彩电(700多元),这两相对比当然觉得服务业餐饮业太贵了。
风云解读
一国工资水平,是由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所决定的,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在过去20年提高了10倍,而同期制造业人均工资只提高了7.5倍,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工资的增长速度,因此,工业制成品(如手机、家电、电脑、汽车等)的总体质量提升,价格下降。
但相比制造业,服务业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是很难快速提高的,比如,一个理发师20年前每天给10个人理发,如今同样每天只能给10人理发;做家政服务的20年前一天做两家,如今同样每天只能做两家;卖包子的二十年前每天卖200个包子,如今同样每天只能卖200个包子。我们可以看到经过20年,理发师、家政服务人员和卖包子的劳动生产率并没有增长。那么当制造业人均工资已经增长到4000元以上时,服务业这些人的工资因为劳动生产率并没有实质提高,是不是应该仍维持在20年前400元左右的工资水平上呢?如果真这样这些职业恐怕早就消失了吧。正常情况下是这些服务业人员的工资会紧随制造业同步增长。而随着工资增长理发、家政、餐饮等服务项目的价格肯定也随之增长。再来说农业,过去20年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了2.2倍,增长速度只有制造业的近1/5。同样,你不能在制造业工人工资已经提高7.5倍的情况下,期望农民兄弟们的收入只增长2.2倍,农民兄弟们的收入增长要想保持同步,按国家政策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农民的收入增长的速度甚至应该更快,那么只有通过农产品价格上涨这一途经来解决了。
再来看发达国家,发达国家过去20年制造业萎缩,劳动生产率也没有显著增长,制造业工资也基本上停滞,制造业工资都没增长,其他行业更不可能增长,所以发达国家物价增长速度要比中国这种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要温和一些,因为你工资都没涨,如果物价再快速增长,那大家还不闹颜色革命。
所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物价上涨是一个必然现象,肯定会高于发达国家。但是收入增长必须要高于物价增长,否则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会下降。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是反映在工业制成品上的,而不是多理几次发,或者多吃几个包子上的。比如,二十年前可能存一辈子的钱也买不起一辆车,现在只用存两年就能买辆车,因此,中国汽车销量从1996年的146万辆增长到2016年的2803万辆。二十年前可能要存两年的钱才能买得起一台25寸的彩电,如今只用一个月的工资就能买一台55寸的液晶电视,所以,20年前即便是25寸的彩电也很少有家庭消费得起,如今那怕在农村,多数家庭也买得起大屏幕的液晶电视。
民以食为天,吃什么是每个人每天幸福的苦恼。而餐饮业因此蓬勃发展的同时也要承受不小的压力。能赚钱也要吃苦的餐饮业你愿意去干吗?
来源:扬子晚报网 作者:柳扬
浙江一位大叔靠卖烧饼攒了7套房 月净收入3万
三四线楼市升温:20城卖地赚百亿 专家警惕翻烧饼现象
“掉渣烧饼”重装上阵 一只烧饼缘何价值千万?
肯德基早餐烧饼里出现苍蝇 消费者讨说法
肯德基开卖烧饼,武大郎怎么办?
搜索更多: 烧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