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有媒体报道称,该报记者在洋码头卧底当买手,发现400元假包,卖7000也没人管。7月12日,洋码头发表声明称:记者所做的假货测试,属于“自买自卖”,是非正常交易行为,绕过了平台的监管报警机制。
洋码头表示,在上述报道中提及的案例,买家刻意绕过了平台的监管报警机制。由于调查的交易属于“自买自卖”,是非正常交易行为,绕过了洋码头平台的流量分发监管机制;同时,买家在物流状态出现明显异常的情况下,强行确认收货,不符合正常消费者行为,“目前,洋码头平台监管机制确实未能有效覆盖 自买自卖的交易行为。而对于正常的交易行文,洋码头的平头监管机制可有效保障消费者利益。”
此前媒体报道称,记者通过一位澳大利亚的朋友在洋码头注册了海外买手账号。随后,记者从国内快递了一个价格约400多元的高仿手包到这个朋友买手手中,并在洋码头网店挂出,之后记者又以7000元的价格在网店买到这个包,并于7月9日在国内收到货。
在整个发货过程中,洋码头没有关于上传购买小票、正品编号等足以证明商品来源的要求,仅是在临近发布时弹出“保证正品”的提示。而该提示只需买手点击确定即可发布成功,不需要经过任何商品审核。
洋码头解释,平台按照DSR分值(买家评分、物流服务、客服服务)进行流量分发,并综合信用、行为、所在区域等指标综合判断。综合评分越高,卖家将得到更大的曝光。正常交易情况下,洋码头流量分发,倾向于提供优质商品和服务的卖家。
此次报道中,该卖家于4月注册,6月产生交易,洋码头称这属于新卖家、并且售卖高客单价商品,在正常交易中无法获得流量分发,“买家和卖家为同一交易主体,绕过了流量分发布控这一道防线。”
此外,洋码头认为此案例中,卖家在第一次提交物流信息时,贝海已进行了拦截、删除面单。随后卖家又绕开平台,在独立物流体系中创建订单,卖家实际生成了一个跟洋码头订单没有关系的独立物流面单。即,在洋码头物流监测体系中,是异常物流,但最终买家在异常物流状态下主动确认收货。
在第一个面单被删除之后,买手又生成了DB733210619AU面单,这一面单独立于洋码头订单平台,买家卖家为同一主体的行为又绕过了物流布防线。
在洋码头的正常交易中,没有中间物流信息的订单,被视为无效物流,正常买家不会确认收货,并会向客服进行售后咨询。
此次案例中,买家在无效物流状态下,没有进行客服咨询,对该笔订单进行了收货确认,不符合正常消费行为,资金安全难以保障。洋码头强烈建议在物流信息无效的情况下,消费者拒绝确认收货,同时及时请联系在官方客服,洋码头将第一时间给予解决。
对于卖家的非正常交易行为,侵害买家权益,洋码头将严肃处理,并保留法律诉讼的权利。
来源:观察者网综合
洋码头代购流程存漏洞:400元假货卖7000元无人管 欧盟称,86%假货来自中国 这个黑锅该不该我们来背? 马云家的打假仓库曝光 一年花1个亿买假货 评论:指责中国是“假货来源地”没有道理 报告称中国是全球假货核心集散地 商务部驳斥 搜索更多: 假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