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已形成黑色产业链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梳理多起食品安全谣言发现,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已成为食品安全谣言传播的主阵地。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和社科文献出版社2016年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显示,60.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微信上遇到的疑似谣言最多;在谣言主体方面,其中最为常见的分别是健康养生类、食品安全类和人身安全类。
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苏婧说,微信小视频、自媒体公众号文章、微信短消息等是食品安全谣言传播的主要形式。有的食品安全谣言常借助视频为载体进行传播,缺乏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要素。有的食品安全谣言利用民众恐惧诉求和道德绑架,强调后果严重,在传播时多利用煽动色彩浓的词汇,如“紧急”、“震惊”等,冲击力较强。
国内某知名论坛负责人表示,网络食品安全谣言年年有。以往的食品安全谣言多以“有图有真相”的形式体现,今年多以视频形式传播,普通网民识别更加困难。这些视频传播者通常不露脸拍摄,不排除存在幕后黑操纵,或涉及黑色经济利益。
某食品企业公共事务部负责人透露,由于低成本制作食品安全谣言能抓住消费者心理、打击竞争对手商誉,久而久之甚至形成一条谣言黑色产业链:上游“推手”制作出一条条谣言,下游大批微信营销公司开始接单,利用微信营销号大肆传播。
业内人士指出,一些谣言的发布者已经是团队化运作,通过发布谣言赚取流量费和广告费。拥有一万粉丝量的微信号转发一条食品安全谣言的价格为150~300元,个人转发一次可以获得5毛钱的收入。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四新表示,有人雇用黑公关和“水军”恶意编造、散布食品安全谣言;一些公众号将食品安全谣言进行本地化加工,从而赚取市民关注度,提升广告收益;也有一些别有用心的竞争对手通过“抹黑”方式故意散布谣言,意图牟取不当市场利益。
协同共治保证“舌尖上的安全”
受访专家认为,要真正阻击和管控食品安全谣言,还需进一步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媒体和公众等不同主体的作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完善辟谣应对机制,全面治理,从整个社会层面消除食品安全谣言生存空间。
一是在食品安全谣言发生的第一时间,现有的辟谣平台可主动发声并加强与媒体的信息交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彪指出,辟谣平台的建立,说明主动辟谣已经逐步成为一定共识。可进一步健全政府主导、媒体支持、全民参与的统一辟谣系统,扩大信息收集范围和覆盖面,加强发声频次和强度,提高辟谣时效性、权威性和影响力。
二是媒体在食品安全谣言治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消除与澄清作用。李彪认为,各类媒体,特别是官方媒体,必须意识到其在食品安全谣言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地位,重点扮演三方面角色:净化舆论的“降噪器”,终止食品安全谣言规模化传播;快速更新的“公告栏”,及时发布辟谣内容和权威消息;普及知识的“大讲堂”,持续向公众介绍食品安全信息和自行辨别谣言的方法。
三是打击处理造谣传谣者是有效治理食品安全谣言的决定性因素。中国政法大学卫生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解志勇教授认为,食品安全谣言按动机及目的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某种具体食品的竞争性谣言;另一类是针对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的扰乱性谣言。竞争性谣言可在日常检查及网络管理中注意主动收集相关线索,接受利害相关人举报,发现后及时调查,并按照相关程序处理。扰乱性谣言一般来讲都会触犯刑法或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一旦有线索,应立即移交公安机关侦办,或由公安机关会同食品安全机关联合查办。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表示,我国目前在食品、养生、健康类谣言方面,几乎没有有效的惩罚措施,相关法律条文的可操作性也不强,缺乏判例。因此亟须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比如设立“食品诽谤罪”等罪名,对受损企业、单位或个人建立赔偿机制,对食品安全谣言传播源头和路径建立追责机制。
四是公众的自我防范是阻断食品安全谣言传播的核心机制。范志红认为,要加强公众对食品安全谣言的辨别能力,最重要的是从基础教育改革开始。“造谣很轻松,传谣很欢乐,辟谣很疲劳。理解辟谣内容是一个学习思考的过程,只有从小学开始改变我们的教育,真正提高应用知识、逻辑思维、质疑分析、研究探索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消灭食品安全谣言流行的土壤。”范志红说。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作者:李金红 李强 共2页 上一页 [1] [2] 谁在制造食品安全谣言?背后黑色产业链曝光,真相令人愤怒 股价停止雪崩 万达电影总裁称压根不怕谣言 万达声明:有关银行抛售万达债券一事属于谣言,经营一切良好 食盐添加剂堪比砒霜谣言引关注 专家:别有用心 食盐添加剂堪比砒霜谣言直指国产盐 中盐称别有用心 搜索更多: 谣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