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备受关注的7-11便利店杭州首店在钱江新城开业。加上此前已进驻的全家和罗森,杭州终于集齐了世界便利店三巨头。
上班前想吃根烤肠,午餐时需微波一份快餐,下班后要去买瓶饮料……在 “碎片化消费”场景里,便利店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正遭受转型寒冬的传统零售行业中一抹难得的生机。
《2017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中国连锁品牌化便利店门店数接近10万家,2016年便利店行业增速达13%,市场规模超过1300亿元,开店数量及同店销售双双增长。与此同时,即使是按照6000人一家便利店的标准,国内目前依然还有6.3万家的空缺。
眼下,便利店俨然已成为线下实体零售的新风口。不管是永辉、华联、大润发等深耕行业的“老炮儿”,还是跨界而来的阿里、京东、苏宁等互联网大咖,抑或是闻风而动的投资者们,都想在这片新蓝海中“划地为王”。而7-11、全家等国外巨头也迈大了在华扩张的步伐。
在这一波浪潮中,以互联网接入和大数据线上线下互动为卖点的所谓3.0版便利店无疑最受到关注。从年初斥巨资高调开张、主打通过APP实现自助购物的“便利蜂”,到京东抛出“百万京东便利店计划”,扬言未来5年要在全国开设超过100万家便利店,这个场域内的喧嚣就没有停止过。不过到目前为止,业界似乎还看不到一个相对成功和成熟的“互联网+便利店”模式,“便利蜂”也从刚开始的备受期待到如今质疑声四起。
这或许说明,单纯的“技术+”并不足以产生能吹动中国便利店的风。毕竟对于一个普通消费者来说,“高科技”并不等同于“实用”。和大超市、大卖场相比,便利店的优势在于更贴近人的身边和生活,在提供商品的同时也显露出一种顾客与店铺相互依存的温情。
一家理想的便利店,不是只有冷冰冰的物理空间,它既是拥有琳琅满目商品、能满足购物需求的商店,同时也能通过提供各种日常琐碎的服务,成为以社区为单位的群体的一种情感投射,成为周边居民沟通交流的一个场所。
在这个角度上,技术只能是提高便利店便利化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便利店最终是否成功的决定因素。而便利店所能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细节,才是能吸引顾客、增加受众群黏性的“最佳套路”。
以7-11为例。在日本,为了给顾客提供“高品质的食物”,即便是一碗泡面,7-11的员工也会通过挨个泡水、试吃,找到了最佳口味的水量,然后贴上一个标签贴告诉顾客怎么泡;在7-11购买女性卫生棉、卫生巾等用品,店员会用好看的包装纸把这些产品像礼物一样包装好,这样既更卫生,也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尴尬。
有去日本旅游的朋友感慨,走进日本的便利店便流连忘返,因为那里好看好买的东西太多了,服务细致又周到。而反观国内的便利店,恐怕连“满足购物需求”的基本功都还没做扎实——起码我就曾因为想买一把啤酒起子,连续跑了好几家便利店却寻无果。
中国便利店时代来临是无可争议的趋势,抛却新旧零售的喧嚣和互联网加持的“炫技”,读懂和满足用户需求,回归便利店为顾客提供生活便利和服务的核心,才是那股真正让便利店飞起来的风。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王莉莉
美国连锁医疗机构FastMed要来华做“医疗便利店” 野蛮人入侵便利店?资本:跟风的多下手的少 盒马干掉社区便利店:一句欠厚道的宣传 5月我国便利店销售额增长7.7% 零售业的未来?这家24小时便利店成上海街头新景观 搜索更多: 便利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