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的一则报道引发社会热议:从2008年开始的“限塑令”遭遇了困境,实施9年来许多人感觉塑料袋的用量比以前更大了,小商铺随便给,超市从中赚得盆满钵满——手拎袋一律收费,连卷袋都以强制消费的方式转嫁到商品价格中,使“限塑令”沦为“卖塑令”。昨日记者走访长沙各大市场发现,该现象确实存在。
现象
消费者我行我“塑” 超市闷声发财
“要购物袋吗?大号还是小号?”“要两个大号。”“加收1元!”这是一些超市收银处经常出现的对话。
以前到超市购物,消费者可以享受免费的塑料袋。但从2008年6月1日起,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所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旨在减少白色污染,提倡使用购物布袋,节能环保。然而实施九年后,“限塑令”却名存实亡,塑料袋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在各大超市里,塑料袋花几角钱就可以购买,内部的塑料袋则可以随意使用,很难看到市民自带环保购物袋的。有些超市甚至根本没准备环保袋,想装东西只能买塑料袋,消费者想环保都不行;而菜市场、小超市的塑料袋一般都是免费提供,随处都可以看到小贩在拿着塑料袋高声吆喝。小吃摊上,小贩把塑料袋套在碗里,将吃食放在套有袋子的碗中,顾客吃完后,小贩就随手将袋子扔掉,换上新袋子给顾客使用,既不用洗碗,也比较“卫生”。近两年火爆的外卖市场里,店家将顾客点的餐用塑料袋或塑料餐盒盛放,外边再套一层塑料袋方便手提……
另外,“限塑令”让塑料袋变成了一种赚钱的商品。别看塑料袋价格不高,但是使用量大,俨然成了超市盈利的一种手段。在一些大型超市,每年仅出售塑料袋就能赚上百万元。甚至有一些商家还将塑料袋作为一种营销手段,“扫码关注即可免费领取一个购物袋”。
原因
监管有难度,生产有利益,消费有依赖
塑料袋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白色污染,危害甚巨。世界各国也都先后采取措施进行限制。但“限塑令”在中国却遭遇了沦为一纸空谈的尴尬处境。
塑料袋之所以大受消费者青睐,原因十分简单:方便。“限塑令”实施的初衷,正是从减少这种“方便性”入手,提高塑料袋获取的成本,让用户为使用塑料袋支付一定的费用。但几角钱的费用让消费者消费起来毫无压力,从而达不到限制的目的。
据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季君晖透露:“从2008年限塑令实施至今,每年减少量仅占生产总量的10%不到。有学者指出,消费者付费以后,会产生代偿心理,使用起塑料袋来反而会更加理直气壮。而且,限塑令在大型超市、正规商场能方便监管,而在一些自由市场、小店和小摊贩处,就难以落实了。”
监管不力,惩罚欠缺,让“限塑令”空有其名。塑料袋的生产企业众多,销售渠道和使用场所更是五花八门,监管部门鞭长莫及,惩罚力度小,检查少,最终默许了商家对塑料袋的肆意使用。
而且,政策本身也有局限性。按规定,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袋。但餐厅“打包”剩菜、在线上或线下购物,就没听“令”行事。
监管有难度,生产有利益,消费有依赖,各方行为的交叉地带,为塑料袋留下生存空间,使得“限塑令”陷于空转、难以落实。 共2页 [1] [2] 下一页 被遗忘的限塑令:三分钟热度 对政策干预社会过于自信 “限塑令”究竟管不管用?盘点各国如何环保购物 塑料袋为何屡禁不止?“限塑令”别沦为“卖塑令” “限塑令”为何遭遇尴尬? 媒体:建议限售限产 限塑令9年不痛不痒:限塑变卖塑 消费者不在乎花两毛 搜索更多: 限塑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