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容机构进行微整形属非法行为不记录整形过程致维权难
微整形美容市场监管亟待常态化
对话人
中国医师协会维权委员会委员 邓利强
《法制日报》记者 赵 丽
《法制日报》实习生 刘雪妍
微整形属医疗美容范畴
记者:“爱美”需求催生庞大市场,庞大的市场又催生更多的“无知无畏者”进入市场,就这样,微整形市场便以一种野蛮且畸形的状况不断“做大做强”。在我们的调查中,不管是买家还是卖家,在爱美与高额利润的诱惑之下,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肉毒素的A类药品属性,都会天真地认为注射肉毒素“不就是打一针的事情吗”。
邓利强:所有动刀的、用药的都属于医疗美容范畴。医疗美容是指应用手术、注射和药物进行塑形,所以微整形属于医疗美容的范畴是毫无疑问的。
记者:在我们的调查走访中,一些整形机构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使得卫生行政部门无法做到执法“疏而不漏”。这些整形机构有的没有经过资质审批,主刀医师也不具备相应的资质,而且绝大多数存在夸大甚至虚假宣传问题,使用的药物来路不明,质量安全堪忧。
邓利强:首先,大家现在看到的任何人任何时间都在做微整形,这种现象是不对的;第二,卫生监督所也是受行政机关的委托进行查处,但遍地开花之后就很难监管了,再加上取证比较困难,所以到处都有生活美容机构在进行微整形,可以肯定地讲,这是非法行为。
但遗憾的是,消费者不去关注这一点,只要有朋友介绍,就去接受这样的美容整形,实际上这是对自己的医疗安全不负责任。不过,这个不负责任绝对不是消费者主观上的不负责任,不是说有意对自己不负责,而是消费者没有辨别的能力。消费者可能会认为,这个美容机构存在这么长时间了,朋友们也都说不错,做得也还行,我也去试试。其实这也是所谓查证困难的原因,回过头来说,这就要求消费者自己有认知,不把自己的医疗安全和自己对美的追求交给那些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的人。
消费者安全意识待提升
记者: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我国平均每年因为整形美容导致毁容毁形的投诉多达近2万起。专家介绍,消费者一旦出现问题,应该立即向卫生部门举报,以便同时收集证据,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然而,消费者维权面临取证难问题。
邓利强:我们真的见过一些非常惨痛的教训,把美容变毁容,媒体也在不断报道这些事情,可是大家仍然会觉得这种事情我不会碰到,存有侥幸心理。维权难的出现,是因为正规的医疗机构有积累证据的意识,所有的医疗行为都可以回溯,能检查,能处理问题。非法机构恰恰是为了规避这些,根本没有办法回溯,这也就是一个很大的风险所在。消费者在选择这种机构时就已经把自己置于风险之中。消费者要自觉自愿地,从选择之日起,就把自己的健康置于法律的范畴之内,才能得到应有的保障。
记者:据了解,一些美容机构甚至是没有资质的工作室因为非法诊疗行为,很多都是被行政处罚过。相对于微整形行业的暴利,现在的行政处罚是否会让人觉得违法成本过低?
邓利强:因为取证困难乃至无法查处,或者说没有能力去查处,其实都不存在查处的风险,所以造成了微整形现在遍地开花的状况,这真的是非常遗憾的。媒体应该加大对此事的宣讲力度,告诉大家除非正规的医疗机构,其他所有的生活美容机构进行微整形都有潜在的风险,所有用药物、注射,更包括动刀的行为都应该在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
联合监管打击需常态化
记者:无证行医、跨专业行医、虚假广告等现象在微整形行业大量存在。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一项统计显示,整形美容领域近年来成为消费者投诉的一个热点。很多人将问题原因归结为目前在医学美容领域的监管工作薄弱、法律法规不健全、行业约束力弱。
邓利强:法律是很健全的,就是监管不到位,可这也不是监管部门不作为,就是取证太困难了。因为监管部门去查处的时候,恰好逮住其正在进行微整形的非法医疗行为,这是非常难的,所以这些机构就肆无忌惮了。
其实未必是一定要抓现行,要想有效监管,第一要有人指证其非法美容整形的行为,第二是证明这个行为存在要有其他的证据,比如开具的收费情况之类的证明。现在的问题是,非法医疗结构不会把美容整形行为完整客观地记录下来。
记者:前些年微整形市场刚刚兴起时,监管和社会认识不足还有情可原。现在,整形广告早已铺天盖地,整形行为早已司空见惯,加强市场监管、提高科学认知、谨慎选择微整形项目,就是一种必然要求。
邓利强:解决这样的问题,要有防范机制。我们的卫生监督所接到非法行医举报时,与公安机关有一个联动机制,应该一起进行查处。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在这个联动机制里有衔接的缝隙,这也让非法行医的人有了更多的机会。
所以,近年来公安机关和卫生行政部门多次开展了联合行动,但是联合行动就意味着这不是一种常态。其实对于非法行医的打击不仅仅是要针对那些看病的诊所,对于美容整形这一方面也应该常态化。
记者:你刚才提到相关立法的时候,用的形容词是“健全”。即使相关法律法规是健全的,是否有进一步规范的必要?
邓利强:的确不存在完善法律法规这方面的问题,可以说已经非常完善了。关于医疗整形美容行业,我们有《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这个就是国家层面的约束。
至于这个行业的发展,是一个市场需求,是不需要由国家进行规划的,但是国家要管的就是合法从业人员的行为,通过这种行为和管理,让每一个求美心切者的美容整形医疗有一个安全的保障。从打假的层面来说,也是一直在进行的。
从我国目前的监管来讲,对医疗卫生行业的监管也在不断加强,我们期待着医疗整形美容市场可以更加规范。
无需从医资质成公开秘密五天完成微整形学习课程
微整形培训机构乱象调查
□ 本报记者 赵丽
□ 本报实习生 吴双
微整形市场火爆,同时也带动“微整形培训”成为一大商机。
在某搜索引擎上,《法制日报》记者以关键词“微整形培训”进行搜索,排在最前面的四条搜索结果均是微整形培训机构的广告,点开推荐页面,出现20条与微整形培训相关的商业广告。
这些“微整形培训”是否合法?《法制日报》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
《法制日报》记者一一点开微整形培训机构的页面,发现培训内容大同小异,大多分为五种课程:微整形注射班,以注射肉毒素、玻尿酸等化学物质的方式来进行除皱和美白;精品手术班,5天完成双眼皮成形术、开内外眼角、假体隆鼻、假体翘下巴微整形等内容的学习;韩式半永久纹绣班;高级线雕班;激光光电班。每班学费在5000至1万元不等,网页上的微整形培训机构对培训学员没有任何要求,不需要具有医师执业证书和护士证等资质证书。
《法制日报》记者随机选择了培训地点在广州和上海,名为“广大微整形培训中心”和“上海银星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两家机构,添加了培训老师微信。
记者:“我没有任何从医证书,也没有注射经验,能参加课程吗?”
培训老师:“可以的,我们对学员的资质没有要求。”
记者:“学成之后有专业的证书吗?”
培训老师:“我们有亚洲医学美容研究院结业证书,是实力的见证。”
记者:“进行微整形风险大吗,网上有一些毁容的例子。”
培训老师:“风险很小,我们这边会教你们规避风险,比如说眼睛周围的注射要谨慎,会教你们如何安全操作的。”
记者:“教课的老师是什么身份?”
培训老师:“我们的老师都是正规的微整形医师,有一些从韩国进修回来的。”
记者观察多个微整形机构咨询人员的朋友圈,发现他们都会在朋友圈里对微整形课程进行宣传,经常发布微整形课程进程的图片和视频,其中包括注射脸部、眼部、唇部、头部的,还有进行双眼皮手术、激光美白的。
在联系另一家微整形培训机构时,记者表示希望能够多学习一段时间,但这家培训机构的王老师表示,“不需要时间太长,最多半个月就行。微整形的注射很容易、很简单,就注射玻尿酸、肉毒、溶脂这些,特别简单。你一两天就能学会了,主要是得实操,你要有经验,你学会之后要上手做。做多了,经验就出来了,熟能生巧,都是技术活”。
记者问培训后收入如何?王老师说:“你开工作室,给人注射,每个部位都是500元。如果客人要做鼻子和下巴的话,你就能够赚1000元,一天有3个客人就是3000元,这还不加药钱,如果把药钱加进去,就是3000元加3000元,日入6000元呢。”
张阳曾在陕西省西安市一家微整形机构参加了为期5天“韩式半永久纹绣班”,目前在老家沈阳开了一家美容美发店,“有些顾客过来做头发,我就会向她们推荐美容产品、纹眉、种睫毛、做美瞳线等,这些做起来比较容易”。
说起5天课程,张阳回忆说:“老师先给我们讲了一些理论知识,练习了一天画眉毛、唇形,画好之后涂上上色的药品就行,对操作环境没有多大要求,我一般就在店里做。”
小芳是张阳在微整形培训班认识的朋友,“她的结业考试就是我去帮她做‘模特’的,当时给我做的是丰唇,在我的上下唇都注射了玻尿酸。注射几天后,上唇看起来不自然,可能是注射太多了,大概持续了三四个月吧。”张阳有些后怕地说。
对于“小芳是否有行医资质”的问题,张阳倒是很坦诚:“哪有什么行医资质,大家都心知肚明,不需要什么行医资质。有些老师就是我们培训机构毕业的优秀学员,小芳初中都没有毕业就过来学习了,现在还在朋友圈发广告给人家打肉毒素瘦脸。我比较胆小一点,不敢给人家脸上打针,她们在学习时会先在脸上要注射的部位做上记号,画个黑点然后再注射。”
“结束了纹绣班,老师还建议我参加注射班,赚的钱多,我怕看不准给人家打偏了。”张阳说。(来源:法制日报 记者 赵丽 实习生 刘雪妍)
共2页 上一页 [1] [2]
微整形注射培训班通过销售假药牟利 涉案金额1.2亿元
网上流通微整形药剂95%假的 鸡腿鸭腿练习扎针
整容市场乱象丛生:网上流通微整形药剂95%是假的
微整形引爆颜值经济:玻尿酸市场水货上百种 有批文仅15家
暗访南京微整形培训班:5天速成 学员互相打针手术
搜索更多: 微整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