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科技报道 记者 张之颖】科学家是怎样炼成的? 是得力于企业文化,个人努力,还是天分使然?
1980年,还不是软件的时代。年仅十岁的John E. Smee就爱上了编程,自发地写起了代码。如今,John E. Smee已成为美国高通公司工程技术副总裁,作为5G项目的工程技术负责人,他已经赢得54项科技专利。
然而这位5G背后的科学家说,一路驱动他的不过是单纯的好奇心。

学霸的春天:好奇心让我走到今天
“我从小就非常喜欢数学,想解决各类难题。”10岁时,Smee尝试各种方式来更好地编写程序。读中学时,他特别享受挑战物理、化学、生物等有难度的学科。正是这些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促使他在大学选择了电气工程专业。他说,“可以用高等数学来解决有趣的技术问题”让他选择了这一专业。
Smee在普林斯顿大学攻读研究生时申请到了新泽西州贝尔实验室的实习机会。正是这个难得的机会让他大开眼界,也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博士班的熏陶让Smee对工程研发的灵感和热情真正爆发了出来。
Smee热衷于将学术概念应用到生活中。“当数学教授证明学术原理奏效时,我经常会问自己,该如何将其应用于改进通信系统中,这令我感到兴奋。反复思考和勇于提问,如同一个正向循环,推动他在技术上不断前进。
“追随你的激情这一点很重要。”Smee强调,“因为你会擅长你热衷的事情”。他认为,对每个人来说,首先要了解自己喜欢解决什么问题,喜欢应对哪些有趣的挑战。
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描述科学家最重要的特质,“好奇心”是Smee博士给出的答案。无论是10岁时,还是中学、大学,或者博士时期,他认为正是每个阶段单纯地追随对技术的好奇,才让他一路走到了今天。
秘密武器:建构你的工具箱
如果是好奇心驱使Smee博士走上今天的科学家之路,那又是什么让他在技术上出类拔萃?身为杰出的技术专家,他透露的关键是:不断强化基础知识。
“你要建构自己的工具箱。”Smee表示,工程、数学、理学、计算机科学这些基础知识对通信学科来说非常重要, “这些工具组合能丰富你解决问题的方法”。
另一方面,跟进新领域、新技术,着眼于更广泛的新应用也不可或缺。Smee举例说,像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从1950年就有很多相关的研究。尤其现在计算能力更加强大,算法更加先进,人们能做一些非常有趣的预估,在多台计算机上扩展,使系统更加优化。
总之,要持续发展基础知识,同时注意新概念的应用与它的技术演进。他进一步解释道:“你可以根据目前手机的处理能力来延伸应用技术的可能性。毕竟现在的手机相当强大,可以在智能手机上实现新的作为,这是非常令人振奋的。”
“保持创造力和好奇心,不断思考做一件事有什么新的方法,维持这种动力和能量很重要。”Smee表示,“在技术深度方面,我是始终希望知道更多细节的那类人。这种了解更多的渴望,直接关乎你能掌控的工具组合有多少。”
分享至此,Smee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他说一位产业界研究人员曾经告诉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就是读研究生的时候。
“当时我认为这个人疯了。我那时断定他比上学时快乐得多,因为他非常成功。他在一家非常成功的公司工作,并且业绩出色。但现在回首,学术研究有它的纯粹性,那确实是一段能尽情学习、追随激情的宝贵时光。”Smee坦言自己对研究生的时光充满感情。当时完全专注于学习、发表论文、参加会议、与其他研究人员交流,是人生中无可取代的时光。

趁年轻培养“商用”的敏锐度
另一个让人好奇的问题是,不满50岁的Smee博士为何能够赢得54项科学专利?
通过Smee的分享,记者发现这原来也和他的个性和热情有关。Smee一直认为,理论应该对人们产生实际用途,而不仅仅只停留在学术层面。重视实践的他希望看到学术创意被应用于商用产品。
Smee表示,这种对于“商用技术”的敏锐度是自己从年轻时就逐渐培养起来的,并非在工作后才开始学习。
而这种对“商用”的敏感,他称其来自于“评估、比较、权衡”的好奇心。最令Smee兴奋的不只是找到某种做事的方法,而是将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再考虑为什么一种方式比另一种方式更好。
“我始终认为,一种方法或许在某个特定场景中是最好的选择,但在另一个场景下就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样应用的假设才有意义。”
举例来说,在蜂窝领域,某种设想可能在高频段奏效,但在低频段就不起作用;又或者某种设想在大基站奏效,在小基站却不奏效,这就需要找到某种更适合短距离的设计。以此类推,在权衡发射功率和接收功率时,我们选择的方案也会不同。
“系统设计必须考虑不同的技术现状,以不同方式评估每个创意和提案。”当Smee把“评估、比较、权衡”的思维纳入技术在实用面的思考时,想要找到最佳设计方案的好奇心,又再度引发他更大的热情去寻找答案。
身为一位发明家,激励Smee博士持续创新的动力是“渴望看见未来发展的趋势”。
在一些讨论中,他经常感觉到人们认为智能手机现阶段的性能已经非常好,通信系统也已经搭建完整,似乎该做的都已完成。“然而事实上,我们仍处于拥有无线技术的早期阶段,我很好奇在未来我们还有什么样的可能。”他说,“我好奇的是,我们能不能做一些不同的事、或做些什么能让事情变得更好,让我们能持续往前进步。”
高通的“白板讨论”文化
除了个人的热情所在,Smee一加入高通就很快取得了自己的专利发明。在这方面,Smee博士坦言,高通的企业文化和系统制度是孵化发明的一大助力。
现在身为美国高通公司工程技术副总裁的他,很重视经营一种热烈讨论的气氛。他认为创造一个环境,让每个人都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是非常关键的。
高通的团队和项目规模有时会很大,为了克服沟通的障碍,高通在每间办公室都放置了一块白板,让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白板来交流想法。
Smee说:“如果有新人加入我的团队,我会告诉他们即将面临的挑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让他们在白板上总结、探讨、设计思路,而不仅仅是给我发一份文件。我会和他们当面交流:在你看来,挑战是什么?你想要解决什么问题?为此会采取什么方法?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可以考虑?以及如何在这些方法中权衡取舍?”
“如果在公司各个层级和团队中形成这种文化,那么公司里的每个人都会觉得他们被赋予了对各种设计贡献力量的权力。”Smee表示,这种文化令人兴奋之处在于,员工能够以极高的效率贡献出有创造力的想法。正因如此,在他开始工作后,第一项专利发明很快就诞生了。
除此之外,Smee认为在工作早期与团队中的其他工程师进行探讨也是非常重要的。“你需要知道他们正面临什么挑战,通过这些经验,能让你用不同的视角了解工作环境。”
Smee称,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之一,就是从团队讨论中学到各种不同的技能,而非仅受限于自己的技术领域。在广泛涉猎其他领域后,他发现自己在专长领域的设计也因此受益。
最重要的:如何利用好奇心?
Smee毕业后加入美国高通公司,当时正值CDMA商用化和EV-DO标准制定之际。而这一待,就是17年。
究竟一位科学家是怎样炼成的?他以过来人的丰富经验总结道:“最重要的是,你如何利用好奇心。”他透露,对加入这行的大多数人来说,重要的是他们要对未来感到兴奋,希望以不同的方式做事。他鼓励对技术有好奇心的人提出新点子,并推进这些创新的想法。
而Smee博士也为我们亲身示范了他的好奇心哲学:挑战数学难题、扩充工具箱、不断评估思考、勇于参与各种跨领域讨论,最终成为一名不折不扣的科学家。
搜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