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2月5日收盘,太极集团(600129.SH)下跌4.40%,报收18.90元/股。这家西南药业巨头,自12月份以来股价接连下挫。
近日,太极集团的产品小儿咳喘灵颗粒,陷入“质量门”。11月29日,太极集团发布公告予以回应,对于国家食药监总局认定的不合格结论,太极集团坚称“合格”,并提出质疑。
太极集团被消费者熟知的主要产品有藿香正气口服液、急支糖浆等。另外,还拥有天胶、太罗、益保世灵、美菲康、鼻窦炎口服液等产品。
成立23年,上市19年来,太极集团俨然进入中国医药行业第一梯队,其拳头产品太极藿香正气液,2016年成为中国医药市场独具魅力的品种,省级独家经销权狂收2亿元保证金,更重要的是全年销售单品种预计过10亿元。
太极集团掌门人白礼西正带领这家药业巨头,走向多元化发展的征途。去年在对桐君阁和西南药业壳资源整合后,白礼西整合上市公司医药资源,疏通资本市场再融资渠道,全力打造“千亿太极”。
这成为太极集团的发展战略目标,即将用10年时间打造“千亿太极”,包括使公司成为全球产量最大的植物药制造企业和全球零售药房最多的医药商业企业。
“反驳”药监总局
11月25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官网发布了《总局关于库尔勒龙之源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等25家企业29批次药品不合格的通告(2016年第156号)》文件。
文件指出,近期,在国家药品抽验中发现,标示为库尔勒龙之源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等25家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安神补心丸等29批次药品经检验为不合格产品。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这其中包括太极集团重庆中药二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中药二厂”)生产的批号为1401003的小儿咳喘灵颗粒。
太极集团作为西南地区医药工业龙头,已入围2015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排名第68位),上述药品不合格的消息一出,业内舆论哗然。
重庆中药二厂官网资料显示,该公司始建于1970年,系太极集团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公司生产丸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茶剂等多种剂型共100余个品规的中成药产品。
11月29日,处于产品“质量门”漩涡的太极集团发布公告称,此次涉事的重庆中药二厂生产的小儿咳喘灵颗粒1 批,批号为:1401003,该产品收载于《卫生部药品标准》第四册,其标准规定为“黄棕色颗粒”,而检验结果为“黄棕色和深棕色混合颗粒”。
对于国家食药监总局认定的不合格“结论”,太极集团坚称“合格”,其在公告中表示,“经重庆中药二厂对该批产品的生产和检验记录进行核查,记录显示生产流程完全按照GMP要求进行,未发现有任何生产和检验偏差情况出现,该批产品在出厂时已通过各项检验合格”。
太极集团称,事发后,本批次留样产品经省级药检部门检验,检验质量合格,“本着对消费者尽责,重庆中药二厂已召回该批产品,并加强了经销商流通环节监管,以确保产品质量”。
不过,太极集团特别强调,通过分析,本产品严格按工艺要求生产成品,由于中成药生产其实就是农副产品加工,中药材原料每年都会因为气候不同出现药材质量的差异,也就会导致中成药颜色的细微差异。
太极集团还对国家食药监总局的检验提出质疑,其表示,结论为:“黄棕色和深棕色混合的颗粒”这批药品部分药材的质量可能要好一点,“我们认为这种靠肉眼来检验的标准是不完全客观的,主管色差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针对太极集团认为依靠肉眼检验标准不完全客观的说法,国家食药监总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产品检测过程中样品抽样、样品处理、样品检测以及最后的检测结果出来,都是严格依据《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四册,及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补充批件(批件号:渝B200600016)进行的。
12月4日,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在看完太极集团关于此事的公告后,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太极集团的说法有点牵强”。
史立臣进一步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国家食药监总局在检查药品的时候,肯定不是完全从外表上判断,肯定有非常细的手段,“药品是什么颜色、有效成分多少等生产标准,生产证书上都有明确的规定,国家食药监总局检查的时候,觉得不对劲,肯定是检验了的,不是说看一眼就下结论,没有那么简单。”
而北京联合大学生化学院药品检测研究所副教授李可意则指出,从专业角度上讲,因为时间、运输等原因是会出现色差的可能性,但是这种色差会不会引起产品内部质量的变化就不好说了,得通过化学检验才能知道。
共2页 [1] [2] 下一页
太极集团核心产品再登黑榜 太极水炒作换不来销量
太极集团跟食药监总局杠上了: 肉眼检验可判产品不合格?
太极集团质疑国家食药监总局检验标准不客观
食药监总局:太极集团小儿咳喘灵等药品不合格
太极集团财报探秘:经营巨亏 仅靠变卖资产度日
搜索更多: 太极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