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乏炒作成功案例,但是失败者也比比皆是,在崔先生提供的一份行业内部的市场调研报告中显示,哈药六厂曾经推出一款保健减肥饮品“苗条淑女”在这场混战中遭遇全军覆没。“当时减肥的功能饮品是个市场空白,他们打出女性瘦身这个概念,其实还是很有市场洞察力的,他们定位是20到40岁的中高收入女性,这个目标群体在全国有2000万人,市场潜在的产值高达百亿元。”然而概念虽好,无奈减肥的效果却并不明显,一些消费者喝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并未达到减肥目的就放弃了。对此,市场调查员表示,这个案例的失败在于“饮料减肥的机会极小,产品根本不可能承担起相应的任务,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消费者将失去耐心和信任。”
“苗条淑女”的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减肥效果是可以验证的,称一称就可以知道,而很多相对更“聪明”的功能饮料,它们所宣传的保健作用却不像减肥这样可以轻易验证,那么,有没有用谁来说了算呢?
“功能食品”却不戴“蓝帽子”
“按照很多产品宣传的功效,功能饮料其实应该归类到功能食品中,也就是具有保健作用的食品,应当申报保健食品的‘蓝帽子’标志,而实际上,绝大多数功能饮料并未申报保健品。”一直致力于功能食品研究的中国农业大学[微博]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院长籍保平对记者表示。据了解,如果是通过验证的保健功能饮料,产品包装上都有一个类似草帽图案的标志,上面写有“保健食品”,而且有批准文号,写有“卫食健字×××第×××号”,目前市场销售的功能饮料中,只有红牛、力保健、启力、乐虎、白兰氏馥莓饮等少数几种戴上了“蓝帽子”,而其他功能饮料,仅有“食字号”标志,归类为普通食品。
“很多企业不去申请保健品,是因为审批过程复杂,耗时长,一个保健食品从上报到最后完成审批大约需要两年的时间,而食品是个快销品,很多企业不愿意等那么久。”籍保平教授告诉记者,“目前保健品的功效是检验得比较严格的,要通过专家的各种评估,而非保健品,就没有这个评估环节,通常经过卫生、质检等部门的备案和认证,就可以生产上市,这些部门主要是从食品安全方面检测,至于产品的保健功效,是无人检测也无人保证的。”
这个说法记者在北京食品研究所的检验站得到证实,记者以怀疑某功能饮料的成分是否有其宣传的功效为由咨询能否检测,一位专家表示,他们无法检测功能饮料的成分,“没听说有什么机构可以检测这个,实际上,即使检测出饮料中确实含有他们所说的成分,也无法证实这个饮料就一定具有成分的功效,这和添加量、各种成分的配合都有关系。”
籍保平教授进一步解释:“例如叶黄素加牛磺酸确实有明目的功效,但是放在饮料里有多大作用是无法确定的,喝多少瓶才有效,也没有经过测算。”他表示,开发一种具有保健功效的食品或者饮料,需要企业有相当强的科技研发能力,“中国的食品企业现在多如牛毛,但是大多数研发能力都非常差。”
在这样一个缺乏监测的环境中,产品的功能最终成了企业的“自说自话”,好处基本都是自己说了算,底线就是“喝不死人”。
违规添加 风险很大
对于很多没有“蓝帽子”保健品标志的功能饮料,在广告和产品介绍中宣传其各种功效,是一种违规行为。“普通食品却宣传保健功效,是不允许的,但是很多企业明知道规则,却在故意违规,打擦边球。”籍保平教授的说法,证实了崔先生所说的功能饮料市场目前“一片混战”的乱象。
以胶原蛋白美容饮料为例,目前不少护肤品品牌纷纷投身于此类功能饮料的生产之中,这类饮料大多价格不菲,30ml左右的一小瓶售价就要二三十元。“口服胶原蛋白的美容功效目前并没有得到科学的证明,所以产品宣传的所谓功效是夸大其词的。”籍保平教授说,“很多企业就是为炒概念,占市场,故意夸大产品的功效。”
还有一些功能饮料声称能清热下火,在饮料中添加中药材成分,而这已经涉及医药保健品的范畴,需要卫生部门通过严格临床试验,才能判定是否有这种效果,可不少饮料根本没经过卫生部门审批,卖的是饮料,却按照药品保健品的疗效来宣传,这也绝对是违法的。“我国药食同源药品目录有严格的规定,哪些药材可以用于食品和保健品,超出这个范围之外的都不允许。”籍保平教授介绍。
而市场热销的一些能量饮料,一味强调抗疲劳、提神醒脑的功能,却往往淡化适用人群与场合,已经有医生指出,这些饮料中含有的咖啡因成分对儿童和心脏病患者有潜在的危险。
虽然涉嫌违规情况比比皆是,但是被查处的并不多,“这个市场目前还是靠自身的淘汰机制,没有什么监管力度可言。”崔先生表示。 “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政府要尽快建立完整的行业评估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功能食品是未来食品的发展方向,目前这种乱象有可能毁了这个行业。”籍保平教授深表担忧。(北京晚报)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东鹏特饮身陷违规添加门 红牛也曾爆出同类事件 娃哈哈牵手曼联 欲对抗红牛? 红牛创始人泰国第二富翁许书标去世 王海称红牛涉嫌违规加添加剂 要双倍赔偿 红牛被曝非法添加 美国拟对19岁以下人禁售 搜索更多: 红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