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上铺天盖地的广告让“妇炎洁”这三个字几乎是家喻户晓。身体不适就买瓶“妇炎洁”来洗洗的观念,已深入广大女性之心。近日,妇炎洁被曝光“并非药品,实质就是消毒水”,引起了不小的风波。之后,该产品生产商澄清称:妇炎洁产品分多种规格,其中大部分规格是有国药准字批号的,只有一种规格为“卫消字号”。虽然作出了解释,但关于妇炎洁的种种问题还是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问题一:不是药品而是消毒水
江西仁和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伊康美宝牌“妇炎洁”,望文生义,就能让人想到,有妇科炎症可以用该产品来清洁去除。而且在“妇炎洁”的电视广告中多次提到“苦参、百部、蛇床子、黄柏”等中草药,更让人联想到天然的中药配方。
其实,“妇炎洁”的外包装上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号一栏,写着“赣卫消证字(2010)第0003号”的字样。根据国家《消毒管理办法》规定,“卫消证字”批号用于消毒产品,主要用于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是卫生部为提高公共卫生质量而批准的一类产品。很显然,如果想要缓解或消除妇科炎症,无疑已属治疗范畴,超出了“卫消证字”的使用范围,“妇炎洁”难以胜任。
补充一点,虽然妇炎洁的剂型不止一种,有些也有国药准字号,但违规的草本抑菌洗液正是该厂广告的主打产品。
问题二:模糊非药品身份的虚假宣传
妇炎洁产品适应范围一项写着:“用于女性阴道炎、外阴炎、男性包皮炎、阴部湿疹、肛门、生殖器疣、外阴溃疡、女性白带异常等症状的皮肤黏膜消毒。”在一些网站的妇炎洁洗液销售页面上,甚至直接标注为“抗菌消炎药”。但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09年发布的第7号公告就指出,消毒产品与药品有严格的区别,消毒产品不是药品,没有治疗疾病的作用。而妇炎洁称能缓解或消除妇科炎症,是属治疗范畴的,显然超出了“卫消证字”的使用范围。
实际上,在2009年卫生部颁布的该公告同时也公布了67种涉嫌“宣传疗效、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不合格消毒产品,那时妇炎洁就榜上有名。
此外,妇炎洁还引入“草本和天然”等概念,借用中医药的壳子,在宣传中强调主要成分为“苦参、百部、蛇床子、黄柏、维他命E”等中草药和提取物,是“天然的,更安心”的洗剂。但其实该产品的主要抑菌成分是浓度为0.08%~0.12%醋酸氯己定(ChlorhexidineAcetate)。而醋酸氯己定,则是如假包换的化学制品,该物质不同浓度的溶液常被用于手术器械的消毒和房间家具的消毒,的确可以叫做“消毒水”。
问题三:生造“需求”存危害女性健康隐患
即便抛开批号上打擦边球和虚假宣传的问题,“妇炎洁”类(包括药物洗液)产品也有通病,就是这些产品为健康女性“生造”了洗液市场。
所谓“洗洗更健康”的概念纯粹是企业无中生有。因为女性阴道本身是弱酸性环境,具有自我清洁、抑菌的作用。非药品洗液产品属于清洗洗剂,会破坏阴道的酸碱平衡,引起菌群平衡失调。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的建议直接指明了“健康女性应该尽量避免灌洗私处”。因为根据该协会对现有研究的整理,发现相对于不确定的好处,这一行为的风险远远大过它的好处。该协会还列举了相关风险,比如:不必要的灌洗会打破女性体内的细菌平衡,使得有害细菌滋生,增加细菌性阴道疾病、早产、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宫颈癌的风险。其中,增加女性患盆腔炎(PID)的概率会提高73%,而宫外孕的风险更会提高76%.
中国妇科专业人士的建议也是相同的:在正常情况下,女性根本无需使用洗剂,最好的清洁方法就是使用清水坐浴。一味通过消毒来追求“无菌”是不现实且不正确的。这种行为不仅会造成健康隐患,还可能会提高细菌的耐药性。而对于的确有炎症的女性,也应该在咨询医生后再选择合适的方式治疗。
问题四:“消毒水当药卖”何以能大行其道
当前我国药品、消毒剂和食品没有明确的区分,更没有科学的甄别标准和完整的管理体系,一般遵循的是由谁审批就由谁主管,这样使一些介于药、食品和消毒之间的产品纷纷“借疗效”混入医药市场。另一方面,就算业已区分的产品,由于分类复杂,消费者想要搞清也是一个庞杂的工程。仅在批准文号上看:药品是“国药准字号”,普通食品是“食准字号”,保健食品是“食健字号”,消毒卫生用品则是“卫消证字号”。这其中,只有具有“国药准字号”的药品有资格宣传疗效,而其它批号则都是没有资格宣传疗效的。但面对外用卫生消毒用品和外用消炎药品这类功用相近的产品,消费者即便知悉批准文号的意义,恐怕也还是难免一头雾水。企业将药品贴上“非药品”的标签,不但能绕过药品复杂的审批,降低成本,还能逃避监管。因为药品审批环节很多,包括生产条件、厂房、设备、人员、原料进货、生产管理、质量检验和售后服务等等,每个环节都十分严格。而保健食品和卫生消毒用品则不需要前置审批,只要企业能够提供相应部门出具的有关鉴定证书,就可以在相关部门申请批准生产,在工商部门办理营销批准手续后,便能上市销售。
再加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只能管理“药字号”的药品,而对其它产品没有监管权,这就造成了“真药有人管,非药无人问”的诡异现象。最终使得妇炎洁这类在2009年就已经因涉嫌不合格宣传被通报的消毒用品,至今仍在打监管的擦边球,挂着有“疗效”的名号在市面销售。
看来,对于消费者来说,掌握“药品”、“卫生用品”、“保健食品”和“食品”的相关分类,多了解药品的专业知识虽然辛苦,但在现有监管体制下,这是让自己远离绝大多数非药品冒充药品骗局的最有效方法。(来源:中工网)
优卡丹儿童药之后 仁和药业妇炎洁再遭质疑 妇炎洁、优卡丹 仁和药业为何总是澄而未清? 仁和妇炎洁身份悬疑源自监管分散 “妇炎洁”只是消毒水?重广告轻研发模式遭质疑 曝“妇炎洁”虚假宣传 仁和药业发文否认 搜索更多: 妇炎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