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成网友认为中西药标准不能混为一谈
中西药标准不能混为一谈(40.1%)
Hirone:外国人哪懂得以毒攻毒的道理,中药治本,西药治标,标准只是用来衡量表面,用科学技术上去“卡”中医的原理,到时候却发现失去的已经无法回来了。
心如止水:看后有点无语,拿西医解释中医怎么解释。朱砂在中医里本就是一味药;有镇心安神,清热解毒的功效;现在说人家超标,明显是同仁堂得罪了人,被人搞了,误导大众。
同仁堂必须承担责任(15.3%)
厨师张大爷:有区别吗?只要是你的牌子,你就得负责。
jywxt:“这个批次的产品不是同仁堂生产的”,但是同仁堂的牌子。急功近利,百年老牌就要毁在你们这帮不肖手中,愤怒,遗憾。
? 中医药固步自封(28.8%)
灵魂正在流浪:西方在抗生素还没有发明以前人均寿命也好不了哪去。现在的这种局面是西方医学得益于西方日益发达的科学而大力发展,而我们中医却在固步自封的必然结果。
EOriente:土地变了,种出的药的药效自然不一样了,而所谓的中医却不会变通自然出问题了。
政府监管不力(9.6%)
Fiona:同仁堂的药不安全,其它的药就安全了?饭都不安全了,还指望其它的东西安全?这根本就是政府管理不力的责任。
其他(6.2%)
Secret:关乎于百年老店声誉,一定要有个说法。如果是西药的阴谋,则必须揭破。
同仁堂极力撇清 责任缺失令人失望
此前,同仁堂已曝出两起质量事件。1月中旬,总统牌破壁蜂花粉片被曝非法添加药物成分甘露醇,以使食品达到药品的功效。4月初,同仁堂某批次地黄被天津食药监局查出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不合格。与此同时,云南白药(86.45,0.25,0.29%)“乌头碱”、广药银翘维C硫磺熏蒸、正天丸“乌头草”、汉森四磨汤“致癌门”等一系列中药“涉毒”事件频发,舆论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拥有百年金字招牌的龙头老大同仁堂自然难逃媒体的“围追堵截”。
事件发生后,同仁堂对外宣称进行内部调查,但至今未公布调查结果,亦无进一步回应。涉汞健体五补丸到底由谁生产,汞从何而来成为解不开的谜团,同仁堂极力撇清关系的做法让人失望。
然而这一次,同仁堂没有像前两次曝出质量问题那般“幸运”,缄默不语并未换来舆论的冷却,反而跌入了更深的漩涡——被揭出40种药品含朱砂,牛黄千金散及小儿至宝丸的朱砂含量远超国际标准。同仁堂官方网站发布声明称朱砂为常用传统中药材,符合中医配伍理论,患者遵医嘱按照药品使用说明书服用是安全有效的。舆论并未随之“偃旗息鼓”,同仁堂又被曝出含重金属药方达150条,在大陆之外几乎被禁用。据称,同仁堂方面减少朱砂相关产品的弱化程序已在悄然进行,部分产品不再采用朱砂入药。
面对危机,作为行业龙头的同仁堂,应肩负起更多责任。比如,加强企业自身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应对舆论质疑;主动提请中药管理局、行业协会,推动行业标准的制定和监管;普及中药药理知识、增强中医药文化输出等等,这本是同仁堂重塑品牌形象,提升行业信任的机会。而不是安于“传统”、“国家保护”的温床上,撇清责任之后,再次沉沉睡去。
标准缺失 监管乏力 中医药企业的大环境堪忧
4月,《经济参考报》曾刊文称,振兴中医药具有多重战略意义,然而今年开始,中医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众所周知,中西医本属于两个体系,各国的标准也不尽相同,用西药理论审视中药不免“有失客观与公正”。然而缺乏药物成分的毒理学研究和临床数据,剂量指标更多的是依靠经验,制药过程粗犷缺少技术含量……正是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中医药“特点”,屡屡遭受诟病和质疑,大品牌纷纷“中招”,愈演愈烈,引发业内担忧,更是给一些机构和个人做空、唱衰中医药提供了“良好”时机。
近年来,有关中医药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业内人士提出完善监管体系,制定质量标准,加强毒理分析、毒性检测、重金属抽检、不良反应追踪等一系列可行措施,然而风声大雨点小,“落实”二字遥遥无期。于是,在监管乏力、标准模糊的现状之下,中医药行业潜规则充斥,生产过程存在漏洞,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存在巨大的质量隐忧,重重困境引发全行业的信任危机,中医药企业的大环境堪忧。(人民网) 共2页 上一页 [1] [2] 同仁堂药品重金属超标频发 涉事药品郑州已停售 同仁堂一月两涉汞超标 中药重金属超标存隐忧 同仁堂儿童药被曝朱砂超标 涉事药品热销未下架 同仁堂汞超标高烧不退急扑火 称按说明书服用安全 同仁堂多款药品朱砂含量超标 是否人为添加成疑 搜索更多: 同仁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