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1600万损失谁之过 直击A股首例要约收购纠纷案]
兴业全球基金起诉熔盛重工一案5日正式开庭。兴业全球基金在起诉状中认为,熔盛重工在对全柴动力的全面要约收购中,负有“缔约过失”责任,这在A股中尚属首例,也因此引起了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
是否存在“缔约过失”责任成庭审焦点
2011年4月底,国内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熔盛重工,与安徽省全椒县政府签订协议,以21.49亿元受让全柴集团100%股权,后者持有上市公司全柴动力44.39%的股份。按照规定,收购上市公司股权超过30%,会触发要约收购义务。为此,熔盛重工以16.62元/股的价格,向上市公司剩余近56%的股东发出要约收购报告(摘要).
兴业全球基金的代理律师黄晨表示,熔盛重工发出要约收购报告(摘要)后,兴全趋势基金认为缔约过程开始,于是从去年5月起买入全柴动力的股票。但一年多之后的今年8月,熔盛重工宣布从证监会撤回要约收购申请材料,这意味着要约收购价这条底线不再存在。兴全趋势基金选择抛售手中的200万股全柴股票,抛出价8元/股。参照16.62元/股的要约收购价,损失1637万元。
不过,熔盛重工的代理律师李全德指出,缔约过程的开始应以要约收购的生效为前提。要约收购报告(摘要)不是正式要约,其生效需要证监会的无异议函。截至今年8月,熔盛重工未向证监会递交行政许可所需的补正材料,要约收购没有生效,也谈不上有“缔约过失”。
兴业全球基金方面指出,熔盛重工早在去年8月就拿到了国资委和商务部的审批文件,但此后近一年时间内都没向证监会递交补正材料,有违诚信原则。熔盛重工方面表示,补正材料除了国资委和商务部的批文外,还包含收购后的战略规划书,这个撰写过程比较复杂。且熔盛重工向证监会申请了延期上报补正材料,没有违反法律规定。
基金公司短线交易遭质疑
除了就“缔约过失”展开激辩外,兴全趋势基金在去年5月到今年7月这段时间内的交易记录也成为双方辩论的重点。
庭审现场展示的统计显示,兴全趋势基金在去年5月至6月间以17元左右的价格,累计买入全柴动力约753万股。但去年8月以后,该基金又减持553万股,只保留了200万股。
熔盛重工的代理律师认为,如此大量的买进卖出说明,兴业全球基金对要约收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是清楚的。短期买卖频繁,交易风格激进,完全是基金公司依据自己对股市的判断而进行的投资行为。其指出,如果真如兴业全球基金所言,对按照要约收购报告(摘要)缔约有“合理期待”,就不应当卖出所持有的553万股,特别是这种现象还发生在收购案获国资委和商务部批复之后。
对此,兴业全球基金的代理律师表示,基金公司对股票的买卖除了价格因素外,还有投资组合等多方面的考虑。也因为如此,兴业全球基金只要求熔盛重工对其一直持有的200万股负赔偿责任。
针对兴业全球基金所称损失的确定方法,熔盛重工也表示了质疑。其指出,全柴动力股价从去年5月的17元左右跌到今年8月的8元左右,原因很复杂。除了熔盛重工放弃收购外,大盘下行可能有拖累,甚至基金本身的抛售也会影响股价。此外,16.62元/股是要约生效后的价格,在要约实际未生效的情况下,熔盛重工没有理由为基金的预期买单。
庭审总共持续了3个多小时,在庭审最后阶段,兴业全球基金表示愿意接受和解,熔盛重工表示拒绝。
重组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
虽然判决结果还没有出来,但此案的标本意义受到各方关注。
通过多年教育,“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的理念渐入人心,但部分投资者仍对A股市场上的重组题材有偏爱情绪。全柴集团从2010年启动改制工作,虽然接盘方直到去年4月才定下来,但朦朦胧胧的重组信息支撑公司股价在去年3月就冲高至21元/股以上。
针对对全柴动力的投资逻辑,兴业全球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董承非解释称,随着中国经济增速下滑,A股面临较大风险,因此在策略上关注由于并购等原因而提供现金选择权的股票,比如广汽长丰、水井坊等,均获得盈利。
至于投资全柴动力的失败,他认为低估了企业“违约”的风险。如果最终结果证明这是彻底的失败,基金经理将吸取教训,加大对要约收购的风险考量。比如,当股价较大幅度低于要约收购价时,不一定是套利机会,反而可能成为陷阱。
其实,收购在最后一刻放弃,这种现象在成熟市场并不鲜见。风险不止是针对投资者,对收购双方也存在。为实施这起收购,熔盛重工向产权交易市场和中登公司分别缴纳了6.4亿元和5.24亿元的保证金,目前还在追讨中。
虽然我国实行强制要约收购制度,但此前很少有股价大幅低于要约收购价,导致投资者把股票大量卖给收购方的现象。不过,少并不意味着不会出现。收购方今后在进行收购时,应该把可能发生的要约收购成本考虑进去,更加审慎地选择时机和设计方案。 搜索更多: 熔盛重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