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光明乳业“酸败门”有抱怨没担当
有网民表示,解铃还须系铃人,企业应有所担当,切实从自身找问题。网民“王丁棉”表示,产品出现问题,企业是第一责任人,政府监管部门不可能面面俱到。以此次“光明事件”为例,质监局检验生产环节,注重牛奶是否含添加剂,工商局检验流动环节,而配送移库过程正好处于三不管地带。
署名“星矢董”的微博表示,乳品行业要想走出信任危机,首要前提是必须恢复消费者信心。而要提高消费者信心,企业首先要加强内部建设,控制奶源、提高产品质量、加强经营管理。同时,要提高社会责任感。
新民网:光明牛奶对待食品安全问题应该光明正大
从这次“鲜奶酸败”事件曝光后光明的种种反应和表现来看,其流露出来的是一种“欲遮还羞”的消极心态。尽管现在的企业都知道出了事后要想瞒住真相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有时潜意识中仍然会做出一些惯性的、遮遮掩掩而意图大事化小的举动。比如发布说明的时间“穿越”、原因解释自相矛盾、没有向质监主动报告情况。
如果企业能积极公布事情的真相,积极做好事后处理工作,虽然短期盈利会受到一些影响,但消费者会认为这个企业本质是好的,才会持续给予信任。如何对待食品安全问题,其实也体现的是一个企业的品质,只有做到“光明正大”,才能长久地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但如果继续对食品安全持“隐瞒”态度,一个企业的信任度总有被耗光的一天。
中国经济时报:凸显企业监管漏洞
郭本恒的自夸和抱怨,道出了许多乳业老总的心声,也让民众从侧面看到了政府加强乳制品监管的力度。从震惊世界的“三聚氰胺”事件,到“牛尿门”、“汞超标门”、“菌落总数超标”,再到最近曝出的“生产日期篡改门”,中国乳业层出不穷的安全生产事件,已经让很多消费者心灰意冷。从这一点来看,当前的乳业确实离不开“抽死人”的严格监管。
业内人士认为,抽检频繁与事故频发同时存在,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内乳品企业确实存在管理不成熟、质量不过硬的“硬伤”,频繁抽检符合国内乳品企业的实际状况;二是不排除有些质量监测工作还是流于形式。
姑苏晚报:我们要的不是解释,而是心安
网友“綠野苮鯮”:新鲜牛奶这种东西本来就是不容易保存的,天热特别会坏,牛奶公司说是车的温度不够,也可以理解。但是,这个温度是人控制的啊,能找到临时工不?老百姓啥时候能让自己入口的东西放心?
网友“陈大”:我觉得出现问题之后,不是找原因,而是应该解决问题。我们要的不是各种官方解释,而是心安。
光明网:光明乳业给客户变质奶,让货车蒙冤
试问,此次“酸败”瓶装奶的用户分布在诺大上海的各个行政区域,只在一天之内,仅投诉的用户就多达952个,而如果光明乳业的“每日全程低温直送”的配送货车不是一辆的话,那么,光明乳业何以在同一天把所有配送车辆的温度都调高到致鲜奶“酸败”的程度?或者,如果这些货车的温度不是被有意调高的话,那么,光明乳业的配送车辆怎么可能在同一天出现同样的“高温”问题,把“每日全程低温直送”变为“今天全程高温直送”?
可见,所谓“在配送前进行移库的过程中,因车辆温度没达到标准导致其中部分产品发生酸败”的说法,疑点甚多,几不可信。这种说法,使真问题蒙尘,让配送货车蒙冤。而真问题则正在光明乳业的生产管理环节。
新华网:光明乳业“质量门”病根在哪?
面对质量问题,如果仅作个案来处理,哪里有问题解决哪里,哪里有漏洞补哪里,解决的就只是表面问题,而潜伏在表面之下的隐患,随时都可能爆发。
质量既然事关企业的生死存亡,就应该上升到生死抉择的高度来看待,只有具备了思想上的高度认识,才会有行动上的深入彻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质量问题。张瑞敏砸掉了出现质量问题的冰箱,换来的是全厂职工对质量的重视,以此为起点,海尔人在三年后捧回了我国冰箱行业的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15年后成为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治病要治根,海尔人对质量的态度,值得光明乳业学习和借鉴。 光明乳业又陷“酸败门“ 总裁“自煽耳光“成笑柄 网友发光明代理商回应问题酸奶视频 光明不满 光明牛奶被责令整顿 今年已涉三起食品安全事件 光明乳业多地频曝质量问题 总裁年薪百万遭质疑 光明乳业酸败事件追责罗生门 上海质监局介入 光明乳业因酸败门被责令开展质量安全调查 光明牛奶酸败遭投诉 上海质监责令公司整顿 光明玻璃瓶装牛奶发生酸败 上海责令公司全面整顿 高管抱怨会被抽死话音刚落 光明奶再陷变质门 蒙牛活虫与光明变质奶 中国乳企想说爱你不容易 冷链不冷:光明鲜奶变酸奶 光明总裁抱怨抽检遭质监反击 股价6月至今已跌8.76% 上海光明鲜奶被爆酸败 广州暂未发现问题产品 光明乳业昨日跌2.37% 酸败门认错 鲜奶口感酸败遭千人投诉 网友称光明牛奶不光明 光明乳业再曝质量问题 凸显行业安全体系不健全 光明乳业酸败门解释遭质疑 与送奶公司说法矛盾 光明乳业鲜牛奶遭千人投诉 三个月现四次事故 光明上海发生多宗鲜奶酸败 涉952人次投诉 光明鲜奶酸败遭近千人投诉 回应与送奶公司矛盾 搜索更多: 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