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2011-08-25(中国商业电讯)-- 前不久,蒙牛“专供”牛奶撂倒了陕西榆林的250多名小学生(中国商业电讯曾做过专题报道)。蒙牛最后给出的解释是200多名小学生有可能“癔症发作”。如此多小学生同时发作癔症,想象够大胆的。但这就是“事实”,由不得你不信。
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网友“翻箱倒柜”地找出了一段2008年的新闻视频。视频中,时任蒙牛CFO的姚同山在香港对记者说:“香港是与国际接轨的地方,出口到(这里)的产品,主要是用那些规模化牧场生产的原奶进行生产的,这样的话,出问题的几率要比内地小得多……”2008年,正是中国奶业深陷“三聚氰胺危机”的时候,所以,姚同山的话,可被认为是蒙牛摆脱当时危机的一个努力。但这条旧闻立刻引发了网络热议,有网友称蒙牛“对自己人下手就要狠一点”,甚至有网友倡导罢买蒙牛。随后,蒙牛马上发表声明予以否认,称蒙牛销售到世界任何地方的产品,其在生产体系和品质标准均一致。
其实在2008年后不久,蒙牛还陷入了另一场危机,那就是蒙牛价格最高的一个品牌奶品的添加物,被传为是“可致癌”物,而蒙牛炒作此品牌奶品之所以高价,正是因为添加了这种“可致癌”物。在蒙牛把“添加物”的概念变换为“牧场”的概念后,这个品牌的奶品仍然在架且并未降价。看来蒙牛真是有屡屡化险为夷的运气啊!
当然,运气好的企业也不只蒙牛一家。比蒙牛奶撂倒小学生事件稍早几天,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的中石化广东分公司天价酒事件刚刚以“个人承担责任”而告终。对此解决方法,媒体的质疑、公众的疑问,中石化全当没有那么回事。
也许是出于对“个人责任说”的不服,媒体又曝光了中石化云南分公司“领导班子”的丑闻。据报,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中石化云南石油分公司领导班子,违规“挪用”经费,以奖金形式发放给云南分公司领导班子和退休领导,总额超过640万元……据说,这些被违规领取的款项已在通报批评前如数退还。
你看,中石化逢凶化吉的本事也不小。除总公司一把手陈同海被中纪委“双规”,最后被移送到司法机关外,广东分公司、云南分公司,其“违规”资金的数额巨大到足以启动司法程序的程度,但最后都以“自己负担”了事。如果按照这种解决问题的模式,司法机关的负担应该减轻不少,那些可以退赃的巨贪们也能以“犯错”论处了。
对垄断行业的企业,只要其上级主管机关睁只眼、闭只眼,任其瞎忽悠耍无赖,舆论似乎也拿它们没辙。在国务院表示要大力限制“三公”经费之际,安徽电力公司却以“车改”为名,给该公司副处级以上的干部配备了公务自驾车。按照其上级主管单位国家电网公司的说法,对安徽电力公司将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和纠正,并将结果及时向社会和媒体公布。这话我们听着好耳熟。“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和纠正,并将结果及时向社会和媒体公布”的句式,已经成了一些危机单位应对危机的标准说法。不出意外的话,人们等来的结果,也将会是一个“标准答案”。
当然,也许不只是国有垄断大企业如此处理“危机事件”,即使是市值已经蒸发了180亿元人民币的双汇公司,也知道如何“趋利避害”。在双汇刚刚发表的2010年社会责任报告中,对于“瘦肉精”事件,双汇以一句“产品质量无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带过,其相同的表述在近三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均未做任何调整,全部套用照搬。
危机企业屡屡施展同样的摆脱之术来摆脱危机,这究竟是谁之过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