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年来,蒙牛乳业(2319.HK)先后爆出多种问题,从三聚氰胺到特仑苏事件,从去年的“陷害门”事件再到今年的“中毒门”事件。被曝光的问题还不止这些。近日成都龙泉驿区某食品城商户曾彬向媒体爆料,称自己批发“蒙牛”鲜牛奶变成了“豆腐渣”。
安全奶问题重现“江湖”
曾彬在向成都传媒集团旗下网站(http://www.chengdu.cn)投诉称自己批发的1000余件蒙牛标牌盒装纯牛奶存在严重质量问题,鲜牛奶变成了“豆腐渣”。曾彬拿出的蒙牛奶与正常牛奶相比,颜色呈酸奶的糊状形态,并有漂浮物存在,放入口中味道难闻,奶味已经变酸。从投诉人所持蒙牛奶的外包装上可以看到,奶品保质期为8个月。从出厂日期2011年4月15日算起,保质期限应截止于今年12月15日。经成都市龙泉驿区工商局西河工商所查证,根据蒙牛问题奶的批号标识规则,牛奶的批次编号尾号均为R,这批货品的来源应来自蒙牛保定生产区。
无独有偶。同样是在成都,位于成都富丽花城的牛奶批发销售点谭昌蓉称自己批发的15件蒙牛标牌的纯牛奶,打开后几乎每一箱里都有4至5盒出现了膨胀的情况。
被三聚氰胺事件重创的中国乳业,日前又因为正在实施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被业内专家炮轰为“全球最差标准”、“标准倒退25年”等,将中国乳业质量问题再一次推到风口浪尖。像蒙牛乳业在成都发生的问题,又如何能赢得国人的信任?对此,记者致电蒙牛乳业相关负责人,该人士表示公司有规定,媒体采访需要走程序,经过审核后才能接受采访。
学生奶“喝倒”251名学生
自2008年以来,蒙牛乳业陷入了“年年岁岁花相似”的怪圈:2008年蒙牛幸运躲过了三聚氰胺“一劫”;次年(2009年),公司又爆出特仑苏事件;2010年再次爆出新麻烦——蒙牛“陷害门”事件,此问题甚至触及到企业道德和管理的底线。
2009年2月,卫生部会同多个部门的专家对添加了OMP(造骨牛奶蛋白)的蒙牛特仑苏牛奶进行研讨后认为:“OMP不是国家卫生标准允许使用的食品原料,蒙牛公司使用OMP没有事先申请批准,擅自夸大该成分的宣传产品功能,违反了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
去年10月21日晚,蒙牛乳业发布公告称,本集团从未策划、组织、实施任何与指控竞争企业(圣元、伊利“QQ星”等)的产品引致儿童性早熟有关的活动……本集团一名业务经理(并非高管人员)正在配合中国有关当局调查。22日凌晨,蒙牛又发声明将“陷害门”称为“安勇事件”,将事件定性为“安勇个人所为”。” 而据《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报道,按照蒙牛集团现行财务人事制度,安勇属于产品经理级别,在这一级别,安勇拥有的财务审批权为5万元人民币。而“7·31”计划(即借炒作鱼油事件攻击伊利产品计划)仅公关费用就在50万元人民币量级,按照规定,作为产品经理级别的安勇无权批准,按照逐级审批的制度,须得到产品经理上级的市场经理、营销副总经理的批准。
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问题又接踵而至。2011年4月22日,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鱼河中心小学的学生在饮用了由蒙牛集团统一配送的学生奶产品后,有学生出现发烧、肚痛、腹泻等症状,先后共有251名学生被送往医院治疗。事发当日,榆林市第一医院从门诊、抢救室和11楼的儿科到处都是被救治的学生。医护人员对重症学生进行了洗胃、吸氧等抢救措施,有的学生在不停的呕吐,喊着肚子痛。蒙牛“陷害门”尚未终了,而蒙牛的学生奶竟“喝倒”251名在校学生,此次“中毒门”事件再次震惊业界。
对于蒙牛乳业成都出现的质量问题,《大众证券报》将继续跟踪报道。
记者 张亚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