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记者征询了多位地产、银行、咨询业专业人士的意见,他们均表示,施工方给开发商打钱,这样的事情极其少见
在提交给法院的文件中,中铁置业认为,中金实业倘要实现回购,应一次性支付56.89亿元的合计投资本息。面对这一庞大账单,中金实业要求审计未果,遂转向由第三方进行工程评估。
依据中国中铁2010年报和中国中铁对外担保公告,截至去年底,青岛国贸中心总资产31.3亿元,实际贷款20.5亿元,已完成投资24.17亿元。
司荣彬向《财经》记者解释,自2008年股权变更至去年底,中金渝能账上共流入现金32.03亿元,其中20.5亿元为贷款,11.53亿元为中铁置业的债权投资。流出现金26亿元左右(其中投资支出24.17亿元,利息支出1亿元左右,其他支出1亿元左右),账面现金余额应为6亿元左右。
但是,中金实业派往项目公司的财务人员证实,中金渝能去年底账面仅余资金1000余万元。在《财经》记者看到的中金渝能董事会文件中,对停工原因的解释之一即是项目公司资金不足。而司荣彬则认为,中铁置业挪用的资金远远不止6亿元。
4月14日,中金实业聘请的独立第三方(山东大信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下称大信)出具的工程概算报告显示,至项目在今年2月停工前,青岛国贸中心项目费用概算为6.06亿元,加上土地费用、工程前期费用等投资11.53亿元,项目已完成总投资应为17.59亿元,远低于中铁股份年报中披露的24.17亿元。中金实业据此认为,停留在青岛中金渝能专用账户中的现金余额应在12亿元以上。
对此,中铁置业董事会秘书侯社中回应称,这一指控子虚乌有。大信的概算报告粗糙简单,仅有两页纸,数据离谱,涉嫌伪证。他表示,去年底,青岛国贸中心项目的建安成本已达18亿元。"大信的评估中,将地上面积的建安成本仅定为1200元/平方米,整个工程才评估6亿元,这是不可能的。高层建筑到了一定高度,其钢结构的建造成本会成倍上升。如果中铁置业挪用了专项资金,那么,这么高的三栋建筑物从何而来?"
中铁置业向法庭提交的一份证据显示,2010年10月26日,作为中金渝能申请项目预售证的步骤之一,中国银行(3.18,-0.04,-1.24%)山东分行曾出具一份文件,说明截至当日,青岛国贸中心项目已投入18.5亿元(不含地价款),其中,建安工程费10.4亿元,前期工程费2.45亿元,开发间接费用5.6亿元。
显然,在青岛国贸中心项目中,是否发生了资金挪用、挪用规模有多大,其关键点在于截至去年底,项目的实际造价与中国中铁年报所述是否吻合。
《财经》记者获得的中金渝能2010年银行明细,完整地呈现了该公司2010年的资金往来。
这份银行明细显示,2010年1月-5月,青岛中金渝能共收受来自招商银行(13.05,-0.22,-1.66%)、工商银行(4.47,-0.01,-0.22%)、农业银行(2.79,-0.01,-0.36%)等三家银行发放的专项贷款合计9亿元,该款转至施工单位专用账户后不久,其中的6.26亿元就又被施工单位转回给中金渝能。5月之后,中金渝能收受专项贷款合计5.5亿元,其中4.24亿元被施工单位转回,最终进入中铁置业账户。
青岛市琴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慈龙军向《财经》称,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指引》中的相关规定,银行发放给地产项目的专项贷款,必须专款专用,目的是为了防止地产项目烂尾。通常情况下,银行会监控资金的使用,但是,监管仅限于项目公司将开发贷款以施工款的名义发放给施工方,接下来这笔钱如何腾挪,并不在银行的监管范围之内。
中铁置业在青岛国贸中心项目绝对控股,施工方则是同属于中国中铁的关联企业--中铁建工与中铁二局(8.54,-0.08,-0.93%)。中金实业怀疑,施工企业虚增建设成本,要求项目公司按进度支付工程款,等款项到账后,再将虚增的资金腾挪给中铁置业,用于其他项目的开发。
《财经》记者发现,在银行明细中,来自银行的贷款正是按照上述方向流向了中铁置业。在上述明细中屡屡出现如下情景:项目公司在收到银行贷款后,悉数支付给施工企业,然后,仅隔数天,上述款项便又分批次,以3000万元、5000万元不等,从施工企业转入项目公司,转入金额等于或接近银行贷款总数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