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15日电(财经频道 陈璞)虽然距离6月10日晚间蒙牛乳业发布公告宣布,现年53岁的公司创始人牛根生辞任董事会主席的消息已经过去了4天时间,但是随着大家由最初的意外中回过神来,从牛根生辞职背后的故事,到宁高宁入主后将带领蒙牛走向何方,甚至于整件事与伊利日前爆出的“举报门”是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各种揣测也愈演愈烈。
辞职只为体面离开?
据6月14日《证券日报》在题为《牛根生辞职背后》的刊文里提到,有业内知情人士表示牛根生辞职是“预料之中的事”,并且指出原因有两个:第一,他的焦点和重点已经不在蒙牛了;第二,他已经重新开辟了战场。
但是牛根生的此番退出却也可能是其情非得已的选择。
对于牛根生的此次辞职,《中国日报》在6月13日刊发的题为《牛根生辞职原因》的报道中引用乳业专家王丁棉的话说,牛根生此时退出是一个明智之举,因为近来社会对其功过历史都有诸多争议,原本促成企业发展壮大的个人魅力已经开始展露负面效应。而其激进的战略,使蒙牛摊子铺得过大,导致奶源供应不足,引致整个行业哄抢奶源,可以说正是其从侧面导致了“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加之当时与其一起创业的元老都已经离开蒙牛,他的离开也是早晚的事情。
若真如此,牛根生的此番辞职则颇有迫于形势的意味。
对于牛根生辞职的原因,蒙牛乳业在公告中的说法是牛根生计划将大部分时间投入慈善工作,实现数年来的夙愿,所以辞去董事会主席,但“他将保留非执行董事一职,并继续参与本集团之策略规划。”
不过,上述知情人士的看法却比较尖锐,“牛根生辞职一事当时内部肯定有分歧和意见。辞职只是想让他体面地离开,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如果让一个人心甘情愿离开原因只有两个:第一,没有这个能力;第二,必须在一些内幕被引爆之前离开,暴风雨到来之前找个避风口。”
虽然爆料者言辞隐晦,但还是有媒体据此猜测可能是暗指2009年的所谓“借贷门”事件。
2008年9月11日,三聚氰胺事件引发的蒙牛股价暴跌让蒙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窘境。牛根生一方面必须防止老牛基金会抵押给摩根士丹利4.5%的蒙牛股份落到他人之手,另一方面他还要找更大的战略买家,帮助蒙牛解决日渐枯竭的现金流。
当时正是宁高宁及时出手,不仅让牛根生逃离了困境,还成功套现了9.55亿元。
当中新网财经记者就此说法向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询问其观点时,他告诉记者,自己不想对此进行猜测。不过他直言, 自从中粮控股蒙牛之日起,就决定了牛根生离开是迟早的事情。因为中粮做整个食品行业全产业链,只有乳制品这一块没有自己做起来的品牌,拿下蒙牛正好获得一个发展这项业务的好平台。
中粮集团已全面接掌蒙牛运营?
对蒙牛抑或牛根生而言,宁高宁都是一个拯救者。
2009年,宁高宁领导的中粮集团与厚朴投资共同组建一家新的公司(中粮集团持股70%)入主蒙牛,成为蒙牛第一大股东。当时在人们看来是一场一拍即合的交易,蒙牛获得现金,而中粮集团则在食品产业链上布下了一枚关键性的棋子。入主蒙牛后,中粮在蒙牛乳业董事会中占3个非执行董事名额,宁高宁同时任董事会副主席一职。
不过,作为蒙牛的第一大股东,中粮集团一开始并未过多参与对蒙牛的管理。毕竟当时中粮集团对乳业业务并不十分熟悉。但是经过两年多的磨合,中粮集团选择此时接手蒙牛看起来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虽然中粮总裁于旭波在回应牛根生辞职一事时说目前蒙牛的团队主要还是原班人马,中粮仅仅是从战略上给蒙牛支持。但不难发现,蒙牛乳业从董事局主席到CFO等关键职位均为中粮集团管理层担任,这事实上就意味着中粮集团已经全面接掌了蒙牛的运营。
宁高宁上任为蒙牛带来更完善产业链?
蒙牛的发展是个奇迹,也创造了神话。但伴随着快速成长,确实也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这将成为蒙牛下一步发展的瓶颈。
而宁高宁恰恰在企业的国际化管理和产业链的打造上有着丰富的经验。
到底是牛根生“牛”还是宁高宁“高”,蒙牛易主以后会步入怎样的发展轨迹?
中央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在6月12日晚间,采访与牛根生打过多年交道的上海铭泰铭观乳业咨询公司负责人劳兵时得到的回应是——会对产业链产生很大影响。
劳兵认为,宁高宁在中粮这么多年过来,都是以产业链打造为主体。宁高宁接任以后,从奶源到生产、销售、服务,会将蒙牛的产业链打造得更完美。
梅新育对此显然也持相同看法,“控股蒙牛以来,看得出中粮对蒙牛下了功夫,目前蒙牛利润率远远高于销售收入与其相当的伊利,负债率大大低于伊利,这为蒙牛的下一步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考虑到中粮在管理规范化方面的优势,以及中粮控制全产业链的范围经济优势,这对于蒙牛来说应该是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