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百胜欲收购小肥羊的消息在业界闹得沸沸扬扬。在中国知名品牌频遭外资并购的大背景下,人们不禁要问:外资化是否企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唯一选项?品牌自主权的放弃是否真正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
百胜为何溢价买“羊”?
在市场集中度低的中国餐饮市场上,火锅行业的佼佼者小肥羊,成为百胜此次的目标。
而百胜买“羊”一事的进展也很快,自4月26日小肥羊发布暂停买卖公告,并表示双方已就收购事宜进行初步讨论,但并不确定最终是否将会做出任何收购建议,到5月13日双方发布联合公告称,百胜集团拟以每股6 .50港元的价格,溢价三成将小肥羊私有化,仅17天。而此项私有化计划生效后,百 胜 集 团 将 持 有 小 肥 羊 已 发 行 股 本 的93.22%,参与创办人则持有余下的6.78%。
公告显示,百胜收购小肥羊的原因在于,小肥羊是在中国享誉甚隆的品牌,可令百胜的业务组合锦上添花。同时,百胜从小肥羊过往的探索行动中留意到,火锅概念在海外市场有需求,因此在国际市场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长远而言,百胜的全球业务网络及成功的品牌建设经验,有助于探索向全球更广地区引入火锅概念及小肥羊品牌的有效途径,从而让小肥羊以经济上更可行的模式立足市场,更好地把握良机。
而小肥羊看上百胜的原因则在于,小肥羊的创办者自小肥羊成立以来,就一直抱持着冲出本地市场、开拓国际市场,将小肥羊打造成国际知名品牌的目标。而百胜所拥有的管理世界级品牌的实力及日渐扩大的餐饮网络,将有助于推动小肥羊在中国及海外的进一步发展,帮助小肥羊发展为国际知名的连锁餐饮品牌。
显然百胜看好了小肥羊的品牌知名度和火锅市场的前景,而小肥羊则要借百胜的国际管理经验实现品牌的长远发展。因此,双方一拍即合。
是否重蹈汇源覆辙?
根据《反垄断法》配套细则《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在全球范围内的年营业额超过100亿元或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超过20亿元,并且每家在中国境内的年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5月17日表示,百胜在中国的餐厅数量有3000多家,2010年营业额达到336亿元人民币;小肥羊在国内市场有将近300家餐厅,2010年营业额接近20亿。姚坚还称,前不久公布《外商投资并购审查办法》是外资企业在中国进行并购的基本法律规范之一,百胜和小肥羊的并购案也应当遵照此法规,并需按并购审查程序进行审查。
显然,百胜买“羊”要过商务部这一关。尽管百胜餐饮集团相关人员一再向外界解释“百胜收购小肥羊,与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没有可比性,两个市场的格局完全不一样。”但是公众依然将两者进行比较评判。2008年9月,可口可乐提出以约179.2亿港元全资收购汇源果汁。但次年3月,由于未通过商务部的反垄断审查,并购宣告失败。
而百胜此次收购小肥羊与当年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有许多相似之处。公开数据显示,百胜是全球最大的餐饮集团,在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近38000家连锁餐厅。旗下有肯德基、必胜客等知名餐饮品牌。目前,仅旗下的肯德基就在中国700多个城市和乡镇设有超过3200家餐厅。必胜客在中国130多个城市设有520家餐厅。而小肥羊1999年在内蒙古开业,经历12年的高速加盟扩张,逐渐成为国内火锅的第一品牌,并成功在香港上市。
同样,可口可乐和汇源也分别是全球和 中 国 饮 料 行 业 的 龙 头 企 业 。 百 胜 买“羊”是否会重蹈汇源覆辙,业界对此看法不一。
山西证券餐饮行业研究员加丽果对媒体表示,百胜在资本市场并购小肥羊,不存在当年像可口可乐收购汇源那样的垄断问题。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则认为,中国餐饮市场很大,长久以来集中化程度很低。百胜与小肥羊加起来的销售额为320亿元左右,仅占2%的市场份额,应该鼓励行业进一步集中化。
舆论则对此持相反意见。网友纳赫拉表示,当越来越多的民族企业被外资所购买,越来越多的行业“话语权”被外资所控制,雀巢奶粉这样的顶风涨价就会越来越多。所以,我们不能贪图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对行业“话语权”的掌控。
小肥羊遭遇成长烦恼?
近年来,外资在中国收购细分行业中知名企业的案例层出不穷:中华牙膏、乐百氏、苏泊尔、小护士、大宝、南孚电池、统一润滑油、哈尔滨啤酒……这些曾经让国人引以为傲的中国知名品牌缘何纷纷转投外资?
在这些案例中,中方多数都表示,通过引入外资,中国企业将飞得更高更远。对此,相关专家认为,一个企业家这样做是个例,但很多企业家这样做时,背后一定有共同的因素,反映了一些中国企业在经历了初期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以后,面临日趋激烈和白热化的市场竞争,遭遇发展瓶颈的无奈和焦虑。
事实上,小肥羊目前正面临着难以突破发展瓶颈的困扰。数据显示,小肥羊2010年全年营业额同比增长22 .6%,但毛利率却同比下降了2 .7%。此外,在2010年中国餐饮百强排行榜上的前十名中,有四家火锅品牌,也显示火锅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小肥羊的盈利增长空间受到限制。
这无疑反映出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中国企业家普遍地遇到了一层透明的天花板。而这层透明的天花板除了管理提升不足之外,也与当前的经营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郑文全认为,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不如外企,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大企业和小企业的管理方式完全不同,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壮大,对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是个严峻的挑战。因此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企业家的确会面临很多管理问题导致的经营难题。
对于在细分行业内数一数二的中国企业而言,引入国际管理经验完善企业管理无可厚非,只是引入国际管理经验是否只有大规模出售股权这一种方式呢?而这背后不争的却是创业容易守业难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