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山东省章丘鼓风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章鼓股份)冲刺IPO,它的主营业务是研发、制造、销售罗茨鼓风机。章鼓股份拟在深交所发行4000万股,发行后总股本为15600万股。
据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调查,上市前夕,章鼓股份职工持股被“安排”,管理层和风投持股者独享资本盛宴;公司管理费用奇高,占公司净利润50%以上;公司涉嫌财务粉饰,存货变数较大,应收账款大增。
莫慌!此次主力仍然在假摔? 套牢的股票很可能有救了! 3月股市很可能发生巨变? 拉锯战背后暗藏的资金动向!
上市前职工持股“出局”
招股书显示,2005年11月,章鼓股份进行改制,改制后,资产确认为11210.22万元,改制后的企业股本总额设置为8000万元,其中,4800万元的公有股占股本总额的60%;2000万元的经营层购股占25%,1200万元的中层及以下干部和职工购股占15%。
值得关注的是,冲刺IPO前夕,章鼓股份即将分享资本“盛宴”,普通职工却被安排“出局”。
招股说明书显示,2009年2月6日,2009年第1 次临时股东代表大会职工持股会召开,讨论并通过《山东省章丘鼓风机厂有限公司改制及上市方案》,安排清理汇丰集团工会持股的有关事宜。
该方案显示,外埠投资者受让公司普通职工通过工会持有的公司股权,同时“保留”公司总经理助理以上人员及中层干部和技术、销售骨干人员通过汇丰集团工会间接持有的章鼓有限股权。
按2008年底经审计的净资产价格,职工通过汇丰集团工会持有的章鼓气力股权和章鼓电气股权全部转让给章鼓有限,其中,章鼓气力按每股1.325元的价格转让,转让价款为6627037.26元;章鼓电气按每股1.299元的价格转让,转让价款为3897350.30元。
随之而来,章鼓股份进行了一系列股权转让。
2009年3月,公司实际控股人章丘市公有资产公司与汇丰集团工会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公有资产公司向汇丰集团工会转让其持有的章鼓有限1.875%股权。
2009年3月,汇丰集团工会将其持有的章鼓有限4%和1%股权分别转让给上海复聚卿云和青岛海可瑞。
2009年4月,汇丰集团工会与方润刚等13 人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将其持有的章鼓有限27.753%股权转让给方润刚等13人。 同日,汇丰集团工会与山东汇英签署《股权转让协议》,汇丰集团工会将其持有的章鼓有限9.122%股权转让给山东汇英。上述股权转让后,汇丰集团工会不再持有章鼓有限的股权。
2009年7月29日,章鼓有限整体变更设立山东省章丘鼓风机公司,注册资本11600万元。
管理费用“吞噬”净利润
招股说明书显示,2008年—2010年,章鼓股份营业收入分别为51607.07万元、52170.03万元和55876.50万元,实现净利润分别为4857.22万元、6084.99万元和7418.98万元。
据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调查,章丘鼓风机的管理费用竟占据净利润总额50%以上!招股书显示,2008年—2010年,公司管理费用分别为3037.23万元、3947.43万元和4742.20万元。
2009 年管理费用同比增加910.20 万元,增幅为29.97%。值得关注的是,上市前,2010年章鼓股份管理费用继续高涨。
招股书显示,2010年,管理费用同比增加794.77万元,增幅为20.13%。对此,章鼓股份解释称,2010年,公司业绩增长,公司为表彰和激励员工,增加了员工福利开支;同时增加发放绩效工资、且养老金计提基数增加使养老金支出增加。
“公司管理成本明显高于净利润增速,这不排除公司大股东在上市前提前分红的嫌疑。”北京市某投资公司负责人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章鼓股份负债率“变数”较大。报告期内,章鼓股份近三年主要财务指标,资产负债率(期末母公司数 分别为80.00%、59.35% 、56.09%。
对此,章鼓股份解释称,公司 2008 年末资产负债率大大高于风机行业可比上市公司平均水平,2009 年,为改善长期偿债能力,公司股东投入资金4900 万元,2009 年末公司资产负债率降为59.35%,2010 年末资产负债率降为56.09%。
涉嫌财务粉饰
2008年-2010年末,公司库存商品余额分别为6493.91万元、5438.60万元和6924.61万元,占存货比例分别为42.02%、42.82%和45.16%。
蹊跷的是,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章鼓股份2009年公司库存逆市“减压”,商品余额5438.60万元,比2008年下降1055.31万元。
2010年末,章鼓股份存货再度“激增”,库存商品余额为6924.61万元,比2009年增加1486.01万元。
招股说明书显示,2009年末章鼓股份应收账款比2008年末增加1124.98万元,增长幅度为19.56%;2010年末,公司应收账款余额增加了1535.49万元,增长幅度为22.33%。
“不排除公司财务造假嫌疑。”国内某机械公司销售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般情况下,若公司跟销售商达成协议,把库存商品“虚卖”给各级销售商,然后延长回款期限,“这是双赢局面,公司以应收账款方式虚增资产,报表好看,经销商也能够延长回款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