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真堂“活熊取胆”引发舆论热议,而这也使归真堂的上市之路变得崎岖。一场保护熊和发展企业的对决,正发生在福建归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身上
法治周末记者 李飞 发自福建
在身上剌一个伤口,每天都用导管戳开两次,这个过程将会很迅速、无痛苦,不影响健康。你会相信吗?而这种生活正真实地发生在被“活体取胆”的黑熊身上。
近日,以生产熊胆为原料的企业福建归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因“活熊取胆”行为被舆论推向风口浪尖,而正在申请的上市一事也未披露最新进展。
但就在此时,亚洲动物基金中国公关教育经理邬小红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了担忧:“按照申请时间计算,如果顺利获批,归真堂下个月可能将在创业板上市。”
这会给黑熊生存状态带来怎样的影响,她不敢估计。
开放基地怯于示人
从归真堂的官方网站上可以发现,其宣称熊胆汁的采集是采用最新无管引流技术,绝对不会影响黑熊的健康,仅是一种对资源的利用。而这与张小海的所见所闻大相径庭。
作为亚洲动物基金中国区的外部事务总监,张小海亲身经历过数次救熊行动。“我们从各地养熊厂救助的每一只黑熊都是病熊,胆囊炎、肝炎、肝癌病例层出不穷,何来健康一说?”张小海对这种宣传表示异议。而据亚洲动物基金组织透露,其工作人员通过对全国养熊厂的实地调查发现,所有养熊厂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上述情况。“我们并非吹毛求疵,而是害怕养熊业对黑熊的残害被技术与饲养环境所掩盖。”
为求证上述说法,4月21日《法治周末》记者以熊胆采购商身份前往厦门归真堂销售处。在对产品进行了解时,归真堂厦门销售商李总表示,归真堂的生产过程是对外开放的,绝对符合国家各项标准。而且,企业正在修建占地3000亩的科普园区,集养殖基地与参观游览于一体,其中将包括企业养殖的600余头黑熊。
但当记者以了解产品生产质量为由请求参观养熊基地时,李总随即警觉起来。“你们进去参观是什么目的?我们的产品全都有国家认证,还有什么必要参观?我们的养殖基地和生产基地都是不对外公开的。”之后,果断拒绝了采购意向。这种态度上的转变令人匪夷所思。
而相同的情况也发生在对归真堂总公司的咨询中。
4月22日,记者来到福建省东南部的惠安县净峰镇,在当地百姓的指引下,找到位于山脚的养熊厂———“惠安金熊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与归真堂同属于钱山集团的子公司,该养熊厂则显得“寒酸”了许多,时值周五,公司大院内却未见工作人员,只能闻到空气中阵阵的动物腥臊气味,以及内院传来的依稀兽鸣。而当记者接近内院笼舍时,立即出现一名饲养人员拦住记者。该人员在得知记者身份后,随即以推搡的方式将记者赶出门外,并在此过程中持续高呼:“我们这里大熊生小熊,工作繁忙,一切都很好,不需要采访。”但在院外高处可以发现,数层楼高的熊舍中隐约可见几头黑熊在笼中抠抓栏杆与墙壁。
“我们建议企业公开黑熊取胆过程,也可以有助于平息公众的质疑。”曾经实地调查过无管引流过程的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
无管引流“看起来很美”
“真实的活熊取胆并非公众想象的那么痛苦,整个无管引流过程仅仅持续10秒钟左右。”房书亭透露。
所谓无管引流,实际上是在黑熊胆囊部位人工制造一个微创通道,并于每天早晚使用伸缩性塑料管插入其中引流胆汁。整个程序是:将黑熊以食物诱惑引进铁笼站立并固定;之后将蜂蜜及牛奶混合饮料置于黑熊嘴边,在黑熊进食过程中进行引流;待胆汁稀疏后即拔掉塑料管,密闭创口。
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秘书长李明表示,大部分企业养殖条件都符合动物福利要求,动物生活得很好。无痛引流技术对熊不能说是一点伤害没有,但他认为没有大的伤害。因为熊在引流时吃着东西基本没有反应。
而同样从事熊胆粉加工等相关业务的福建省源野生物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申屠章富更是对《法治周末》记者坚定地表示:“我们绝对善待动物,也经得起大家的观察。”申屠章富饲养了八九十只黑熊,据他透露,这些熊如今过得很幸福。
“其实这个过程本身已经是一种痛苦了。”张小海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对于一个长期不能愈合的伤口,即便伤口再小,复创的过程再迅速,留给黑熊的都只会是痛苦。”事实上,因为伤口长期不能愈合,黑熊遭受感染发炎等症状的频率急升,这也是为何在救助的黑熊中无一例外都是病熊。
“黑熊在长期的取胆过程中,可能因为身体痛苦出现挠墙、抓头、撕咬等现象。因此被救助的黑熊中经常出现牙齿残缺,熊掌断裂等情况。”面对2007年成都军区总医院病理科给亚洲动物基金出具的《无管引流技术对黑熊伤害报告》,记者不禁回忆起在惠安养熊厂外所见到的情形。
“所谓无管引流技术,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减轻熊的痛苦,而是为了去掉那根引起民众关注的钢管,使取胆过程看起来好看而已。在我看来,没有一种‘活熊取胆’行为是人道的。”张小海言辞犀利。
企业的经济利益与动物的生存状态如何平衡,正越来越为民众所关注。为此,房书亭说,将进行一系列实验,将人工取胆黑熊与野生黑熊的各项生理指标和各阶段的生理特征做一个对比调查,以确认活熊取胆对熊的生长发育到底有些什么影响。但这并非个体研究可以判断,需要大量调研。
据中国中药协会透露,我国饲养黑熊数量在15000只至17000只之间,已经接近野生黑熊数量。“但从目前我们了解的情况来说,活熊取胆的熊的寿命肯定要长于野生熊。生活条件安逸,也是对黑熊的一种保护。”房书亭如此认为。
申请上市仍是未知数
对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双方均以亲身经历为重要论据,也同时建议将真实情况公诸于众,这种现象令人费解。
对此,张小海无奈地透露,他很理解相关机构会作出不同判断的原因。“许多建有活动场地的养熊厂,依然将熊关在笼子里。部分黑熊的熊掌甚至开裂,这都是从来没有外出活动过的证据。很多相关设施其实并非为熊而修,反而是为相关机构检查而准备的。可能有很多相关部门的领导确实考察过,但实际情况并非如他们所见。”
生存空间够大,有活动场地,取胆过程“看起来很美”,这些是否就能证明黑熊的痛苦不复存在?如果真如检查人员宣称的黑熊生存状况良好,为何全中国的养熊厂至今对记者和公众都不开放?
面对社会机构言辞犀利的质疑,归真堂的沉默略显无力,而舆论压力对企业申请上市的影响亦不容小觑。归真堂在面对媒体采访时,只能表示:“最近不方便采访,不方便。”
“如果企业睿智一点的话,还是不要申请上市比较好。”上海新望闻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宋一欣律师如此评价这场社会舆论与企业利益的对峙,“即使上市成功,公众对企业的质疑依然会一直存在。”
而如果归真堂的确拥有现行法律法规下的合法资质和手续,是否能够不顾社会舆论顺利上市?这个问题为各界所关注。对此,宋一欣持保留态度。他认为,现行法律的确没有禁止“活熊取胆”行为,但并不代表没有禁止的东西就一定会被认可。发审机构完全可以在这个问题上严格把关,至少应该对媒体提出质疑的问题进行实际核查,以防重蹈“胜景山河”事件的覆辙。
“我们并非针对某个企业,而是挑战整个养熊业。多年的黑熊救助行动早已让我们认清现实,依靠技术革新和条件进步并不能让黑熊的生存状态得到好转,威胁黑熊生存状态的是整个养熊产业。”张小海再次强调。而华星药物研究所董事长姜竹泉也对记者表示,目前我国已经研制出以1比1比例等效替代天然熊胆的人工熊胆,天然熊胆迟早会像麝香、虎骨一样逐渐淡出中药舞台。这对归真堂一类公司上市后的收益预期将产生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