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土部密集公布了多起土地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情况,碧桂园(02007.HK)因安徽和县违规用地一案名列其中。早在2010年该项目就已经被安徽省国土厅勒令停工,此次公示为具体的查处情况。
国土资源部执法监察局局长李建勤表示,只要涉嫌违法违规就将进行查处。碧桂园方未就此事对记者进行正面回应。
违规事件:重揭伤疤
事件回溯至2010年4月初,安徽省国土厅对碧桂园如山湖城项目下达停工通知书;同年7月底项目违规情况被媒体曝光。该项目用地共16000亩,由于其中仅2653.34亩有土地证,且其中4000亩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3800亩水库涉嫌以租代征,因此涉嫌违规,但项目自曝光后仍然在建在售。
针对此案,国土资源部执法监察局局长李建勤18日在国土部新闻发布会结束后,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碧桂园虽然在全国的影响比较大,但也不能违法违规,如果违法违规也要进行查处。
对此,本报记者联系了碧桂园媒体公关部经理方小姐,针对项目违规用地以及如何应对查处等事项进行采访,但对方以公司规定不可以个人名义透露相关内容为由婉拒。
碧桂园系惯犯:手段多样
碧桂园作为一家大型上市集团,近几年接连爆出违规用地新闻,并多次受到国土部门的查处。根据安徽省国土资源厅下发文件,如山湖城项目存在政府非法批地、非法供地、非法征收集体土地、项目单位非法占地建设等行为。
违规用地并非碧桂园的唯一问题,其在国内各地实行规模化囤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模式进行全国扩张。根据2010年8月24日碧桂园发布的2010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土地储备4285万平方米。这一点也得到了官方的认定,根据2010年国家发布的土地储备量排名,碧桂园名列第四。
“囤积”土地的同时,碧桂园更一直以土地储备廉价而著称,早在2007年11月,张家界永定区政府因与碧桂园有关公司订立秘密协议而被曝光,当时碧桂园在无人竞争下夺得一块1039亩的土地,实际支付价格为地价的3.75%,仅442.5万元,几乎“零”支付获得土地。在2008年,碧桂园原总裁崔健波也曾宣称,集团权益土地储备的平均成本仅230元/平方米,如此低的地价与碧桂园的拿地方式不无关系。
屡次违规暗藏玄机
违规用地、拿地、大量囤地,碧桂园屡次触及政策禁地,如此操作仅仅是趋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还是另有隐情?更重要的是屡次违规为何还能依旧屹立?
实际上,最近几年碧桂园发展一直不顺利。2006、2007年碧桂园在广东获得巨大成功,2008年国家宏观调控后碧桂园在销售上出现下滑,当年全年收入下跌11.4%,即使在房地产市场回暖的2009年,碧桂园的收入相比2007年仍有1%的差距。
在企业资金链收缩的情况下,如何将土地利用率扩大,拿地成本降低成为土地均价成本降低、业绩回升的一个方式。结合碧桂园既有的发展模式,在三四线城市对当地政府有着较强的吸引力,适合大规模新城区的快速建设以提高任内政绩。
事实确实如此,根据碧桂园前几件案例,征地初期与地方政府关系融洽,中期时上级部门核查后问题凸显,最终却是不了了之。由此可见,屡次违规的用意趋于明朗。
“但这样的发展模式对政府审批的依赖性很强”,标准普尔分析师符蓓解释说。这次国土部发布的查处情况就是一个警示,它表明着三四线城市并非是“天高皇帝远”。
屡次违规屡次再犯
从碧桂园违规用地等一系列问题中不难窥探出一个共同点——碧桂园虽在风尖浪口,却依旧能继续拿地、开发、销售。
一位研究碧桂园模式已久的企业高管表示,碧桂园这样的大规模新城区开发商,能够极大满足地方政府的需求,因此屡次违规却又始终不停也就不足为奇。
碧桂园用这种规模化进军三四线城市的发展模式起家,现在又为其屡陷违规案件,此番如何应对,本报将继续跟踪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