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曾因“尼美舒利”事件而被“恶搞”的康芝药业(300086)再次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截至本周一(4月11日),公司股价报收57.38元,相对于前期高位,去年11月的88元左右,跌幅超过35%。
在公司股价持续下跌的同时,近期媒体又爆出强生公司疑是尼美舒利事件的始作俑者。公司董事长洪江游在上周也向媒体表示,“尼美舒利”事件对公司的商誉和市场影响十分恶劣,公司股票受到很大冲击。
对此,笔者认为应该理性看待康芝药业目前的股价暴跌现状。
首先,目前整个医药板块均处于“萎靡期”。实际上,在2010年底医药板块就开始出现调整的压力。除了过高的增长预期在2010年下半年就已提前有所体现外,市场对于行业基本面的政策压力担忧也逐步增强,主要是降价政策的负面心理预期以及十二五规划出台的不确定性。截至本月初,医药股下跌7.31%,在行业板块涨跌幅排名倒数第一。
同时,医药股普遍估值过高。有证券研报认为医药板块估值短期反弹动力不足,除了基本面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板块较高的溢价率等压制行情的因素仍未完全解除,还由于2011年业绩预测有待修正,造成估值不扎实。
还有,公司本身对于新产品、新工艺研发的滞后,致使公司无核心竞争力,从而也使众多机构逐步远离。
其次,康芝药业因自身“修炼”不够,而给了别人“机会”。主要体现在:
第一,“免疫力”弱,缺乏创新性。资料显示,康芝药业主营业务为儿童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现生产和销售的自有儿童药产品主要包括瑞芝清(尼美舒利颗粒)、注射用头孢米诺钠、止咳橘红颗粒、感冒清热颗粒等品种。其中,治疗儿童解热镇痛类的西药“瑞芝清”是公司的主导产品,长期以来占公司的主营收入和销售毛利率均超过60%。
事实上,目前国内至少有10家药厂生产“尼美舒利”(含颗粒)产品,并且它们都是国药准字号,适应一样的标准,一样的流程,质量也一样。只要有原料全世界都可以生产,实际上也一直在生产。
所以,一支独大的康芝药业在此并无“创新”可言。
因为“瑞芝清”和其他的尼美舒利颗粒剂在疗效上并无区别,再经过多年的发展,该药已经进入成熟期,市场容量趋于饱和。鉴于此,目前众家药厂竞相压价,在市场价格日趋混乱的局势下,康芝药业并未提高自身“免疫力”。
此外,由于产品过于集中,公司目前并未形成多品种、多渠道生产销售的格局。具体表现为,康芝药业自称的优势“第三终端”销售网络,实际上是“瑞芝清”早年主要依靠临床推广的成功,因临床而带动其他终端,而非完全意义上的“第三终端”市场。
对此,也难免让人怀疑公司目前的营销平台、营销策略及产品的市场定位还能否保障公司的新产品迅速投入市场并贡献业绩?
第二,没有危机意识,心存侥幸。“尼美舒利”事件发生后,康芝药业是如何表现呢?
面对媒体的质疑,公司首先是发布澄清公告,称国内外文献及大量事实证明尼美舒利是安全的药物。根据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近十年来在我国没有尼美舒利相关不良反应的信息通报,“我司产品瑞芝清上市九年来,从未发生过严重不良反应”。
而笔者注意到,在康芝药业的招股书中,公司曾提醒投资者注意尼美舒利制剂因不良反应可能被停止销售的后果,并引用了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尼美舒利的不良反应病例高达1199例,其中28例为严重。
再往前追溯,公司在2010年半年度报告补充更正公告称,由于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个别不良反应报告,过去曾经发生过少数几个国家暂停或者停止使用尼美舒利的情况。我国已使用尼美舒利制剂近十年,不良反应数少,但不排除未来由于不良反应增多进而导致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停止尼美舒利使用的可能,如果尼美舒利制剂被停止销售“将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不利的影响”。
显然,事件前后的言行不仅表明了公司的侥幸心态,更凸显了其诚信的危机。
第三,底气不足,“小家子”气重。
“尼美舒利”事件后,公司称,第一时间成立了危机应对小组,全面自查,紧密监测有无不良反应案例,向有关部门做细致的汇报,并召开全体员工大会,通报事件情况。同时,公司还向海南省工商局提交了“强生公司通过不正当竞争手段打压民族产业的投诉信”。
而公司董事长洪江游上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在强调,事件的负面影响很大,现在还没有消除。“该事件是近年来行业恶性竞争的极典型案例,公司保留对有关方面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既然受到“恶搞”,为什么仅向省级工商局投诉,而不是依法追究当事者的法律责任,依法索取赔偿并向社会公众告知真相反而还保留权利呢?公司动机不免令人难以信服。
同时,公司强烈呼吁民族医药企业要加强横向联合,资源共享。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康芝药业曾强调,别的厂商中尼美舒利颗粒都不是主导产品,因此其所投入的专注度有限,产销规模和市场占有率都较小,在尼美舒利颗粒市场与公司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作为儿童用药市场的“领导者”,不能树立自己在细分领域的“权威”进而形成自己的话语权,反而出言贬低同行,显然很“儿科”。现在,自己受到“恶搞”又扯出“民族医药”大旗,同行们会有人响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