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观察  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 >> 品牌观察 >> 正文
新华保险推销变脸 穿上农行制服忽悠依旧
投诉—爆料—内幕—线索—传闻
http://www.redsh.com 2011-04-11 红商网 评论 发布稿件

    去银行存款,拿回来的却是“保单”,受骗上当的市民不禁质疑:明明手里卖着保险,为何却穿着银行制服,说是“理财”?

    退休市民王女士向本报反映:日前,她去一家中国农业银行办理存款,可银行柜台里的工作人员向她极力推荐另一款“利息高得多”的“理财产品”。既然银行工作人员推荐,王女士就没有多想。直到拿回家才发现这居然是一份保险。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当王女士拿着退保的钱再去该银行办理定期存款时,另一位银行工作人员又向她推销起了这款保险,说得最多的还是那句“比定期利息高得多的产品”。

    市民陈女士也向记者讲述了类似遭遇,她去银行买基金,等待中却被自称大堂经理的一位工作人员叫住,推荐她买一种理财产品。陈女士见他穿着蓝色银行制服,业务也娴熟,一番比较觉得该理财产品收益不错,还能获得一桶油的礼品。表格递交后,大堂经理告之,“保单下来了,你来领一下。”陈女士顿起狐疑,“不是理财吗,为啥是保单?”她要求退保,但当初的10万元已缩了水,因为按照合同,提前解约要扣本金。

    接到读者反映后,记者来到那家中国农业银行。记者刚走近银行的取号器,就有一位穿着工作制服的女士主动询问办理什么业务。听说是办理定期存款,她热情地向记者推荐起了一款“银保理财产品”。由于她的工作吊牌一直是背面示人,很容易让人以为她就是银行工作人员。直到记者把她的工作吊牌翻转一看,上面写着“新华人寿”。至于她推销的那款保险,记者在一份正式印刷的宣传资料上,通篇也没有找到“银    保理财产品”字样,和银行相关的只有6个字“银行代理销售”。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些在银行招徕保险生意的销售人员,并不都是持有保险代理资格证书的银行销售人员,而是与银行有代理产品关系的保险公司人员,他们可以接受银行人员的咨询,但不能亲自去卖保险,也不能穿银行人员的服装。但这些销售人员为吸引消费者买保险,充分借用了“银行形象”。一位保险销售人员直言,老年顾客相对好“忽悠”,制服形象也让他们增强可信度。保险推销人员试图“以假乱真”,银行为何置之不理?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对银行来说,通过代理销售保险产品,有一定比例的利益分成,所以对这些误导行为往往睁只眼闭只眼。

    据悉,近年来,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发展迅速,通过银行渠道销售的保单收入占人身保险总量近50%。与此同时,关于银保业务的投诉量也越来越多。去年11月,中国银监委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允许保险公司人员派驻银行网点推销保险,通过商业银行网点直接向客户销售保险产品的人员,应当是持有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的银行销售人员。今年3月,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又联合发布了《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监管指引》,明确银行是代理保险业务销售行为的实施主体,负责在银行网点直接向客户销售保险产品,对销售过程承担管理责任,对误导销售、错误销售等行为负责。

    莫让存单变保单,除了市民擦亮眼睛,更需银行自我规范。“碰到银行人员销售产品不妨多问几个,多看几眼。”在保险公司工作的胡先生告诉记者,一般的大堂经理不懂保险,也不会主动招徕顾客来买产品。不少人士还建议,银行应对保险销售人员的误导行为进行整顿、规范,销售保险产品时,不得夸大收益,一定要告诉市民保险和储蓄之间的区别。(黄海华 王海燕)

来源:解放日报   责编:陈芬燕

【郑重声明】此文不代表红商网商报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网站不转载或自行采写国务院公布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中所定义之“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公共事务的报道、评论,以及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报道、评论”。作为零售商业门户,红商网商报仅提供零售相关产业领域的商业信息,以更好地服务于零售商业。来源非红商网的,皆转载自其它媒体。若有不妥之处,请联系news#linkmall.cn或来源。
 相关阅读
·挂羊头卖狗肉 业务员借新华保险上市卖产品 2011年04月07日
·新华保险北京分公司因欺骗投保人被罚80万 2011年04月06日
·有人在建行“忽悠”老太太 存款单变新华保险单 2011年03月24日
·银行“卖“储户给新华保险 10万存一年损失800 2011年03月22日
搜索更多: 新华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