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素来崇尚“民以食为天”的古训。尤其是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吃更是讲究。面对琳琅满目、林林总总的同类食品,牌子响、名气大的自然广受青睐,由此,点心宁波汤圆和饮品蒙牛牛奶大为走俏。
我是宁波人,从小就喜欢吃宁波汤圆。薄薄的精白水磨糯米粉皮子裹着猪油、白糖、黑芝麻粉,白如羊脂,油光发亮,糯滑可口。在众多的各地点心中,宁波汤圆自是我的首选。但是,近些年,我对宁波汤圆的兴趣式微,这不免有“换口味”的藉口,而宁波汤圆“变味”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你看,时下的宁波汤圆,皮子明显厚了,质地明显粗了,个头明显大了,说实在,在我国传统民间小吃中,宁波汤圆的优势早已“今非昔比”了。
出于对故乡的眷恋,我一直在思考这么个问题:“宁波汤圆缘何每况愈下?是祖方失传?是偷工减料?是供不应求?”非也!日前《新民晚报》载文称,宁波汤圆在老家也似乎正在慢慢消失,记者走访了宁波市区的10多家超市,看到冷柜中的速冻汤圆有10多个品种,分别来自郑州、无锡、杭州等地,但是,不少外地生产的汤圆却在外包装上醒目地标明:“宁波汤圆”或“宁波风味汤圆”,而地地道道姓“宁”的“宁波汤圆”仅有“三雪牌”一家。宁波汤圆的产地尚且如此,遑论其他!
始于宋元时代、700年饮誉遐迩的宁波汤圆如今面临牌子名目繁多,质量却良莠不齐的窘境。宁波人委实值得反思——
反思之一,投资规模过弱。相比于外地生产“宁波汤圆”的强势企业,宁波本地汤圆生产企业的规模和生产能力有着巨大的差距,“三雪牌”一家产量再大,也难敌天下同行。在宁波汤圆蜂拥而入的超市里,正宗的姓“宁”的汤圆几乎难觅踪影。
反思之二,法律意识滞后。宁波人也曾有过“打假”的举动,但是,鉴于宁波汤圆并非原产地保护的产品,没有被任何自然人或法人注册为商标,法律认定:外地的“宁波汤圆”虽不姓“宁”但并不违法。直至2010年5月,宁波生产汤圆的企业才联合成立了宁波汤圆协会,并同时向国家商标总局递交注册“宁波汤圆”商标的申请,力图依法保护传统品牌。
如果说,宁波汤圆被“鸠占鹊巢”的命运是个悲剧,那么,蒙牛牛奶“移花接木”的幸运则是个闹剧。
据新华社主办的杂志《了望东方》周刊披露,在诸多媒体上狂轰滥炸的“蒙牛牛奶”并非产自内蒙古大草原。“蒙牛”公司的总部不在内蒙古,而是在安徽的马鞍山,其号称“来自蓝天白云绿油油大草原”的优质奶产品的重要供应地也在马鞍山。这个据说拥有万头奶牛的“超级牧场”,不过是“16个蓝顶的牛舍里圈养着7900头奶牛”,“每头牛除了吃饲料,多半睡在垫料上,没有空间走动”,“四周是围墙,并没有草”,“即便是在春天里,也不可能有广告里(出现的)那让消费者神往的场面”。明明是典型的工业基地养奶牛,去吹得神乎其神,煞有介事,上央视,上纸媒,上网络,诸如“自然”、“绿色”、“有机”,却原来,执我国乳业牛耳的“蒙牛”是名副其实的“徽牛”——这是在向全国的消费者撒了个弥天大谎!
全国消费者自应理直气壮地诘问:“蒙牛”公司在登记注册时,工商部门不知道其主要产地在安徽?企业年检难道是例行公事的“走过场”?食品监管部门在没有弄清楚牛奶的产地和质量,就贸然颁发广告准行证书?至于媒体,在刊登广告时也许是查看了相关原始文件,虽然不能说它是“助纣为虐”,但对扩大这一骗局的社会影响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宁波汤圆”和“蒙牛牛奶”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然而,两者阐明的道理是相通的,即: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中,优质品牌必须自觉地依法保护,扩大市场份额,切不可黯然“退位”;而假冒伪劣者流则必须依法惩处,清除出市场,因为“劣币逐良币”对消费者都是一种侵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