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系平台升级流失中小商家
拼多多的崛起,也与阿里的战略失误有关。
2015年开始,阿里的战略重心转向了天猫,流量开始向天猫商家倾斜,淘宝中小商家的经营环境开始变得恶劣。于是大量的中小商家涌入了拼多多,他们发现拼多多的运营成本更低,售价低一些也能令人接受,拼多多就这样成功“捡漏”。
不过,现在回过头来站在上帝视角评判阿里的决策多少有些结果论。因为在那个时间段,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京东才是阿里最大的对手,如果不进行品牌升级也很难招架住京东的攻势。所以这对于阿里来说本身就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况且,消费降级是近几年才出现的趋势,等阿里反应过来时已经来不及调转车头了。针对拼多多,阿里也推出过淘宝特价版、聚划算百亿补贴等产品和策略,但效果并不理想。
只能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局限性,那些超前的决策本来就是天才的灵光一闪,长江后浪推前浪才是商界的常态。
重用户、轻商家的售后模式
或许有人会问,拼多多全盘接受各路中小商家,又如何保证商品质量和平台口碑呢?的确,拼多多曾经一度陷入“假货”的舆论风波中,为此其给出的解决方案是重用户、轻商家的售后模式。
凡是在拼多多开过店的都知道,拼多多的售后是偏向买家的,很多商品无需过多举证即可支持“仅退款”,相当于让用户“白嫖”。与之相对的,淘系更偏向卖家,一般不会支持“仅退款”服务,举证要求也更高。
拼多多极速处理退款,图源:拼多多
售后对买家的偏袒,保证了买家即使有几次不愉快的购物体验,但不至于放弃使用拼多多。毕竟在一般人看来,只要不造成实际损失便不会过于计较。
那么,吃亏的商家怎么办呢?实际上除了拼多多他们并没有更好的去处,只能把恶意退款的损失当做日常支出。只要整体能保持利润,偶尔被“白嫖”也能接受。
其实,随着消费降级,拼多多的风评已经有了反转。因为大家对商品质量的预期降低了,“能用就行”成了普遍的心态。拼多多上真正的“假货”其实是很少的,大多是一些白牌商品,它们的受众才是拼多多的基本盘。
海外扩张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最后还要提一下,拼多多的股价能够暴涨,其海外业务功不可没。
从去年9月TEMU在美上线,到现在仅一年多的时间,多多跨境已触达全球40多个国家及地区。据报道,今年第三季度Temu的销售额已经突破50亿美金,或能超额完成年度150亿美金的GMV的目标。
从拼多多第三季度财报也能发现,该季度拼多多交易服务收入同比大涨315%,而交易服务收入来源主要是百亿补贴、多多买菜和跨境电商业务。百亿补贴和多多买菜都是拼多多的老业务,增长相对稳定,因此异常的增长量只可能来自于多多跨境业务。
据拼多多披露的数据,目前,多多跨境每天出口包裹量超过40万个,日均货重达600吨左右,其中一半以上发往美国市场。在美国市场,上线SKU数已有200多万个品种,预计今年内能达400万个品类。
TEMU之所以能实现高速增长,主要依靠其“全托管模式”。全托管模式下,TEMU 负责商品定价、营销获客、履约,商家作为供应商只需备货到仓,形成“供应链-平台-海外消费者”交易链路。这种模式利好国内成千上万的工厂型卖家,能够快速出货。因此可以说,多多跨境的崛起,其实是站在了中国强大制造业的肩膀上。
投资人往往更关注一家企业的长期价值,有未来的项目才更值得投资,而TEMU就是拼多多的未来。当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后,TEMU将成为拼多多的第二增长曲线。这种不断寻求扩张的打法,或许也更符合美股投资人的胃口。
总而言之,拼多多的股价之所以能超越阿里,有时运的因素,也是对手给了机会,更离不开创始人的顶层设计和整体的战术执行。没有一种成功是理所当然,每一种所谓偶然,都是由千丝万缕的必然交织而成的。
来源:电商之家 风清 共2页 上一页 [1] [2]
红商网优质内容还将同步分发到公众号、视频号、头条号、西瓜抖音、网易号、搜狐号、企鹅号、百家号、好看视频、新浪微博等国内主力流量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