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食品预制化预制菜产业基地生态大会上,赛迪研究院副院长乔标介绍,今年的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有望突破6000亿元大关。预计2026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10720亿。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企业来说,预制菜是一个容易入局、容易成长的赛道。企业即便拥有资金加持,也可能在这里折戟。
比如陆正耀之前做的舌尖英雄,面世3个月,就签约了6000家门店,获得16亿元融资。据悉,其还计划在5个月内再落地3000家门店。但舌尖英雄很快就落幕了。二手餐饮设备回收商狗哥在短视频平台介绍,11月,他刚收完北京最后一家舌尖英雄门店。
再比如曾经轰动一时的“趣店预制菜”,CEO罗敏上手直播,首场19小时的直播,给趣店带来了2.5亿销售额,近400万新用户,但趣店也是迅速没有声量。
这些企业预制菜业务碰壁,最重要的阻力表面上是消费者永无休止般的争论。实质上是企业销售模式超前于市场对预制菜接受程度,导致供给方预制菜相关业务指数型增长,而需求方增长缓慢。
永无休止般的争论
预制菜一个最没有争议性的内容,也许是预制菜极具争议性。
预制菜永无休止般的争论和预制菜至今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有关。广义预制菜指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通过预加工而制成的成品或者半成品。
狭义预制菜指代即烹和即热的菜品,可简单理解为“速冻菜肴”。不得不强调的是,目前对预制菜的负面评价,基本上基于狭义概念。
由于定义不明确,尽管预制菜已经进入大众视野一定时间,且存在一定的市场教育,但多数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依旧不够全面,将预制菜视作“速冻菜肴”“料理包”的代名词,并因此产生预制菜原材料不明、多用添加剂的认知,将其与“品质差”、“不健康”等负面关键词联系,因而对预制菜不信任。甚至有部分人认为:预制菜是餐饮业手工现制传统“礼崩乐坏”的标志。
预制菜相关食安事件出现社交媒体后,加深消费者对预制菜“不健康”的偏见,以及对食品安全性的顾虑。
“预制菜进校园”这一和子代相关的相关话题出现后,大众对预制菜表现出更加强烈的质疑态度,反对预制菜的声音也更加激烈。
实际上,预制菜并不是健康、新鲜、品质的反面,预制菜是推动食品工业进步发展、推动餐饮行业标准化率提高、连锁化率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预制,是提高标准化、提高效率,同时提高健康、新鲜、品质的解决路径。
但这个行业发展重投入,不仅是资金成本的投入,而且有科技研发、时间成本的投入,还与整个行业基础建设等相关。
这些投入带来的效益难以即刻为大众所见,预制菜目前存在三大硬伤:
首先,预制菜产品创新上并未有大的突破:预制菜产品局限于酸菜鱼、扣肉、佛跳墙、小酥肉、猪肚鸡等,目前成熟的预制菜单品不超过10个。
其次,预制菜技术并未实现跨越式突破:从保鲜、还原度各个维度上看,预制菜的技术相对于三年前并未有实质性突破,还保留以保鲜添加剂、防腐剂等手段延长保质期。
最后,价格竞争造成的品质下降,使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误会加深:目前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价格竞争下,生产企业对成本极其苛刻,偷工减料势必造成品质的明显下降,消费者体验感变差。
这三大硬伤决定了预制菜发生负面口碑的必然性。
但在产业发展的路上,这种“阵痛”不可避免,早晚都会发生,越早发生,越有利于产业的长远发展。
长期来看,预制菜依然向好趋势不变,发展速度稳健。
已经稳步发展多年的B端预制菜市场,得益于B端餐饮业降本、控风险需求持续上升,连锁餐厅中央厨房普及率持续提高,冷藏预制菜的B端需求呈稳定增长的趋势。
C端预制菜发展存在一定挑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前提下,如果不能解决无序价格竞争、健康和食品安全问题,爆发式增长不能延续。
不过,乐观地看,马云等相关知名企业家入局这个行业及相关产业,对产业破解挑战有一定帮助。在企业、政府、组织机构的合力下,预制菜产业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来源:餐企老板内参 内参君
共2页 上一页 [1] [2]
红商网优质内容还将同步分发到公众号、视频号、头条号、西瓜抖音、网易号、搜狐号、企鹅号、百家号、好看视频、新浪微博等国内主力流量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