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特斯邦威发布的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中,预计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亏损6.2亿元-6.8亿元,预计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亏损6亿元-6.6亿元。
关于业绩下滑,美特斯邦威同样将原因归结于疫情。
他们称,受疫情封控管制的影响,公司位于上海浦东的物流总部约有2个月时间无法向全国线下门店及线上网购正常发货,致使公司营业收入及经营利润出现下滑。此外,疫情期间部分加盟商绩效不佳,还款出现逾期及应收账款账龄变长,公司计提信用减值损失,对上半年净利润产生较大影响。
除了美特斯邦威,被誉为“中国版ZARA”的拉夏贝尔,已于5月24日被上海证券交易所摘牌,终止上市。
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拉夏贝尔营收101.76亿元,达到创立以来的巅峰;2019年营收76.66亿元,同比下降24.66%;2020年营收18.19亿元,同比大幅下降76.27%。到2021年,拉夏贝尔的营收降至4.30亿元,同比上年下降76.36%。
从2018年开始,拉夏贝尔开始走上亏损之路。2018-2021年,拉夏贝尔净亏损分别为1.6亿元、21.66亿元、18.4亿元和8.21亿元,4年累计亏损近50亿元。2018-2021年,拉夏贝尔门店也从9000多家骤减到300家。
疫情只是导火索
为何国内外快时尚品牌纷纷受挫?
众所周知,快时尚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颠覆过去以传统零售商主导的鞋服市场,关键因素之一在于敏捷性——紧跟流行趋势和复制大牌设计,将产品的设计和销售周期压缩,从而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更低的价格。
也就是说,高周转、低库存是快时尚品牌的竞争壁垒。
往极端了说,一个快时尚品牌能不能存活下去,关键点就在于能不能打赢库存。当疫情来临、客流量减少,高速度上新也就成了加重库存积压的包袱,即便推行降价促销策略,快时尚们好像也抵不住库存的重压了。
亿欧新消费事业部分析师曹玥分析道,疫情之前,这些品牌还有销尾货的渠道,疫情过后,消费者对服装换新的需求骤降,清空尾货的速度骤降。
除了疫情的影响,对年轻消费者吸引力的下降是更为致命的原因。
首先是质量堪忧。这些品牌往往通过大规模铺货降低生产成本,达到盈利的目的,这也导致快时尚品牌衣服质量良莠不齐,经常出现衣领、袖口水洗一两次就变形,只能穿一个季度,第二年很难拿出来再穿等现象,导致很多人对快时尚的印象就是“设计时尚”、“价格便宜”、“质量能穿”。
而国内年轻消费者对服饰的购买标准已经悄然改变,他们更注重自我感受、服饰的个性化,对服装材质、舒适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疫情之后,大家的消费决策更加谨慎。快时尚一般是对奢侈品牌的量仿版抄袭,批量化生产导致撞衫严重,很容易招致不少年轻消费者的反感。
根据时尚机构Thredup的报告,有40%的受访千禧一代表示会停止购买快时尚品牌产品,年龄在18-21岁的Z世代受访者中有54%决定购买质量更高的产品。
曹玥表示,快时尚火了这么多年,也到了该转型的时候。现在主打基本款的品牌可能更受大家欢迎,比如优衣库。“如果说优衣库是蓝筹股,其他品牌炒的就是概念股。”
另外,在全球电商化的大趋势下,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从线下转移到线上,线下起家的快时尚品牌们自然打不过从线上生长起来的网红服装品牌。
以女装网红店为例,在2017年双11,全网女装热销排行前十中首次出现了网红店——吾欢喜的衣橱和ANNA IT IS AMAZING,后来越来越多的网红店铺纷纷涌现,逐渐霸占双11榜单。
直播带货渠道的兴起,也为很多小众的时尚品牌创造了快速成名的机会。一些中小工厂已经开始自己做直播,直面消费者。
曹玥指出,国内快时尚品牌遇阻的原因还在于,中国劳动力市场成本变高、性价比走低,全球制造业供应链大规模迁移,从中国向东南亚尤其是向越南转移。
据越南计划投资部外国投资局统计,2021年共有106个国家和地区在越南投资。其中,新加坡排第一,107亿美元,占越吸收外资总额的34.4%,韩国第二、日本第三。目前,越南已发展成为仅次于中国的,美国第二大服装和鞋类供应商。
尾声
逆境中生存的快时尚品牌们也在想办法自救。
进军下沉市场是一条重要自救策略。比如5月以来,优衣库在浙江乐清、嵊州、湖北荆门、安徽淮南等二线以下城市接连开店;Forever 21将重返中国的首家店开在了江苏泰州靖江印象城,二店也选在了三线城市江苏盐城。
另一方面是不断提价。据统计,ZARA自今年1月以来,每月初始价格都较前一年上涨至少10%,今年4月的初始价格涨幅近20%,远超H&M。优衣库也表示,将调整2022秋冬系列产品价格,涨幅在1000日元左右。
但哪怕拼命自救,这些头部国际快时尚品牌的日子仍然不好过。而对于曾经以国际快时尚品牌为师的中国服饰品牌来说,恐怕更要探索出一条适应国内市场的、符合自身调性的独特道路,否则GAP、ZARA等就是前车之鉴。
来源:亿欧网 文/孙美娜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G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