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头部企业好特卖为例,不到3年已经完成5轮融资,其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多个重点城市布局超过400家门店,预计未来三年门店总数将超过5000家。
除了这些新晋品牌,大型的零售商超也纷纷抢滩折扣店。盒马、永辉超市、苏宁等传统商超品牌都已入局。其中,苏宁计划在今年开设100家折扣店,主要销售网红代购、折扣商品、进口休闲为主融合日常生活必需品。盒马也看上了临期食品这档生意,去年10月,盒马生鲜奥莱横空出世,主要出售各门店当天没卖完的“日日鲜”商品。
此外,记者走访中发现,在北京一些世纪华联超市、物美生活超市,以及便利蜂、711等便利店,在各门店入口处均设有“特价活动专区”,摆放着薯片、饮料等各类打折促销的临期食品。在线上渠道,拼多多、天猫、淘宝等电商平台从2020年底开始也陆续出现了不少临期食品折扣店。京东平台上,有商家售卖进口临期饼干商品折扣力度低至1~2折,拼多多平台的临期辣条商品月销量达到10万件以上。可以说,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临期折扣店的业态正逐步走向成熟。
运营模式可否持续
值得关注的是,在走访中记者发现,有部分临期食品商店,所售商品并不局限于食品,还包括酒水、护肤品、日用品等其他并未临期的商品。相比大众耳熟能详的品牌,大量新品牌或自有品牌已成为店内的主力商品。这些商品大都为正期产品,产品类别囊括咖啡、巧克力、螺蛳粉、小火锅、卤味等,售价基本为五折左右。
业内人士认为,将临期食品作为引流工具,可以化解流量困局,店铺在获得稳定客源之后,延伸出卖正期商品的模式,有利于增加营收利润,解决商品货源不稳定的难题,同时也给新品牌提供了铺货渠道,使行业进一步增强了可持续性。
但伴随而来的质疑声也不断,关于货源紧缺,临期食品折扣店产品不临期,而是陈列众多小品牌产品的声音不断出现。
在美团和小红书等平台上有消费者吐槽,慎买折扣店里的不知名品牌商品,甚至还有人发布了相关避坑指南。同时一些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也产生质疑。黑猫投诉平台上就有消费者称,在临期食品商店购买咖啡冻干粉结块出现霉斑、买到过期化妆品商家拒绝赔偿等等。
在临期特卖领域,日本诞生了堂吉诃德,作为一个零售新业态,在中国同样可以成为零售业的重要补充。在这个与时间赛跑的行业,机会与风险并存,临期食品商家需要在供应链、营销、物流方面修炼好内功,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既要有“好价格”吸引消费者,还要有“好产品”留住消费者,才能在发展中占据优势。
来源:工人日报 记者 杨冉冉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临期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