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业近来十分热闹。
先有李宁申请注册“宁咖啡NING COFFEE”品牌,后有华为被曝已递交“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和“一标咖啡吸收宇宙能量”两个商标的注册申请。
一个是服装业的老手,一个是手机界的龙头,不约而同跨界咖啡业,很难说这是一种巧合。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约为3817亿元,消费者突破3亿人次;预计中国国内咖啡市场将保持27.2%的增长率,远高于全球2%的平均增速,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
正是这庞大的市场潜力和极具消费力的年轻群体,成为咖啡行业近年不断吸引入局者的重要原因。
前不久,“咖啡新手”中国邮政又有了新动作——首家咖啡校园店正式落户东南大学,目标直指Z世代。
那么,被“老字号”“两桶油”(中石油、中石化)等巨头盯上的咖啡究竟有什么魔力?巨头们卖咖啡又有哪些优劣势?除了商品价值,品牌还能为消费者提供什么?
01
拓荒本土咖啡市场
在中国,真正推动咖啡向大众普及的不是雀巢、星巴克,而是瑞幸。
在瑞幸之前,星巴克曾是白领们品位的象征。捧一杯咖啡,坐在星巴克标准化的桌椅旁,有意无意地对着露出星巴克LOGO的杯子拍照发圈,以此暗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然而,在白领之外,更多的是普通工薪阶层消费者。当他们不再满足第一代速溶咖啡带来的廉价口感后,星巴克高高在上的价格,又将他们挡在了“第三空间”之外。
“我很感谢瑞幸,虽然它曾犯过错,但不可否认它是中国本土咖啡的拓荒者。”业内人士沙莫(化名)认为,2017年借新零售之风横空出世的瑞幸,才是咖啡文化在中国的有力推动者。
曾经薅过瑞幸羊毛的人们一定不会忘记,早期的瑞幸依靠资本撑腰,经常慷慨送券,最便宜的时候几块钱就能喝到一杯。线上下单、到店自提的模式,更是让咖啡的饮用场景获得历史性的突破。
几乎与此同时,便携式的挂耳咖啡、冷萃咖啡液、速溶咖啡粉等产品借助互联网出道,网红品牌三顿半和永璞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小纸杯和小飞碟造型更是为品牌打造出极高的辨识度:一直被抄袭,很难被超越。
线上、线下联动,现磨、即溶合围,再加上不断涌现的独立咖啡馆,在这样的消费环境之下,一二线城市的咖啡渗透率越来越高。
据招商证券数据显示,2020年,一二线城市咖啡人均消费量分别为326 杯、261 杯,接近日、美、韩等成熟咖啡市场消费水平。
只是,若放眼全国,就会发现中国的咖啡消费水平整体仍然较低。2020年,中国人均咖啡消费量仅为9杯,这意味着二线以下的市场具有较大的想象空间。
CBNDate有数据表明,近年,线上购买咖啡的人群中有近五成来自二线城市,来自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消费者占据了近四成,远高于一线城市。
此外,咖啡新用户在下沉市场的增长比例也高于一二线城市。2020 年疫情恢复初期,下沉市场订单量首先回暖,展现出强劲的咖啡需求。
没有奶茶“不健康”的标签,相反,其提神的功效以及众所周知的身体或心理上的成瘾性,让咖啡消费具有极强的黏性和重复消费,并最终促进整个行业连续保持高速增长。
02
巨头们的优劣势
在一线城市的咖啡市场里,目前已经形成以老牌星巴克、新秀瑞幸等咖啡连锁店为第一阵营,以Peet's Coffee、%Arabica、Manner等精品咖啡馆为代表的第二阵营,以及散落在大街小巷的独立咖啡屋为第三阵营的多元化竞争格局。
据德勤中国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共有10.8万家咖啡馆,位于二线及以上城市的咖啡馆数量占75%。而上海,更是拥有“全球咖啡馆数量最多”的头衔。
不过,伴随着“两桶油”、中国邮政以及老字号等拥有庞大线下网点优势玩家的跨界加入,咖啡行业的固有格局将被打破,“跨界咖啡店”有望成为第四大分类。
线下连锁咖啡店,选址向来是扩张的首要任务,它关系到生死存亡。
在李宁和华为注册了咖啡商标的消息传开之后,不少人开始试图从一些细节入手,分析他们此举的真正意义。
我们不妨先撇开咖啡行业的利润。因为相比其他竞争者,这些品牌背后庞大的门店体系,已经让他们拥有了“先人一步”的基础和底气。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