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从7-11看产业互联网本质
7-11是一个共享体,有自营的部分也有赋能的部分,赋能和自营的辩证关系是,首先你要做好自营,自营是赋能的基础,你要教别人做,自己得做得好。我们看到很多领域和很多产业大规模的自营扩张,这会陷入规模不经济的陷阱。
零售连锁有些事是规模经济的,有些事是规模不经济的。在产业互联网进程中,平台型公司往往要做规模经济的事,把规模不经济的事让给小b去做,这样才能形成优势互补,强强联手。
有哪些是规模经济的呢?
比如商品研发,虽然成本很高,一旦研发成功,卖得越多我的盈利越高,边际成本逐渐降低。再比如IT, IT投入成本很高,一旦你开发出来可以给大量店铺使用,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还比如培训,把规律提炼出来,培训一个店也是培训,培训7个店也是培训。
什么是规模不经济的呢?
人员管理是规模不经济的,很多门店扩散到一定程度以后,要不断地投入去管理人、管理跑冒低漏,很多的投入就不是面向客户的,而是面向数万个员工。赋能其实是把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进行结合,门店、黄金地理位置和夫妻老婆店经营机制,我们把规模经济的能力给它加上,就能够突破规模不经济的陷阱,实现指数级的增长。
7-11以自营打底,建立了强大高效的经营水平和经营能力,以赋能做扩张,实现了指数级的增长。
如果是自营,招这些人,培训这些人,都要花极大成本。好一点的自营是线性增长,差一点的规模越大盈利水平越低,因为管理水平在下降、管理投入要求更高。7-11高速扩张的时候,商品是共享的,规模经济的IT是共享的,只要加几个OFC(顾问),一个OFC可以开7个店,能够支撑高效扩张。
7-11在最传统的赛道中,实现了不亚于任何独角兽、新经济公司的指数级增长,扩张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所以7-11被定义为超级赋能的共享经济体。在7-11内部有个流通情报,对自己是这么定义的:
我们是没有门店的零售业,没有工厂的制造业,没有物流设施及配送中心的物流产业,没有人手的人才产业。
7-11没有购买任何一家门店的股份,而是把日本2万多个夫妻老婆店,一百七八十个工厂,140多个物流中心紧密团结起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他并不赚中间差价,而是通过重度赋能把各个领域的能力和盈利能力提升出来,通过门店的增长来获得自己的收益,实现双赢。
这个逻辑,几乎在中国各行各业都是可以存在的,我们要从GDP高增长转到高质量增长,赋能型产业共同体这个方法论,是对中国近100万亿GDP进行重构的一种新方法、新进程。同时,这也是大众创业、共同富裕的国家级最佳解决方案,也是产业互联网平台必然的发展之路。
04
出新观察
7-11超高的毛利率和人均净利润,不是靠传统的零售门店模型实现,当然这个模式在经历了几十年以后也早就不是秘密。国内的商学院、培训机构在介绍连锁加盟业态的时候,都会提到这种“轻资产+赋能”模式;中国便利店业态自成立伊始就有“自营派”、“加盟派”、“混合派”之分。
然而中国很多企业重收费轻赋能,重品牌轻供应链,重商务轻运营,让加盟商的失败概率高企。不仅如此,品牌方并未实质上提供产业效率提升,运营成本高企,也经常出现资不抵债,破产收场。
7-11的赋能型产业共同体能够长期实现高速增长,合作伙伴长期成功,不仅体现在赋能门店过程中的事无巨细,也体现在对产业链的深刻改造。
来源:亿欧网 文/刘燕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便利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