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餐网专栏作者、豪虾传创始人蒋毅指出,大食代的崛起是赶上了时代的红利。上世纪90年代,物质匮乏,百货大楼的出现,成为了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人群聚集地。为了方便前来逛街的人们吃饭,百货大楼纷纷引入餐饮美食。各类型餐饮小店进入商场的门槛比较高,且单打独斗的小商家进入商场也缺乏竞争力,故以大食代、亚惠为代表的连锁美食广场趁势而起,经营品类丰富、价格便宜,一时成为各大百货公司的座上宾。这些美食街区给予了餐饮小店入驻大型购物中心的通道,又靠平价多样的餐饮服务吸引来庞大的客流,形成议价能力。
“如今时过境迁,那些独立的小商家,尤其是品牌化的小商家越来越多,他们背后都有团队的支撑,进入商场,从装修、设计、营销到品牌,都有更加完善的运营思路,已经完全可以不用再依托于大食代这类综合运营主体。”蒋毅说道。
相较之下,大食代等传统美食街区在入驻商家品质把控、整个价格体系把控等方面缺乏运营管理的弊端也渐显。
“美食街区背后的运营主体并不是餐饮企业,其本质上是商业地产的运营。以大食代为代表,他们更像一个‘二房东’,凭借着提供一个场地,就坐等收钱,逐渐失去了对商家的吸引力。当然,疫情的客观影响也是存在的,人群聚集性质的美食广场,本身已不再是顾客的首选。”红餐网专栏作者、椰妹联合创始人张长全如是说到。
从实践中看,餐饮消费环境的变革、外部竞争的加剧、人们餐饮消费习惯的改变、城市的变迁、环境设施的限制、疫情的打击以及美食街区运营主体自身管理服务的落后,都可能是美食街区走向下坡路的主要原因。
后疫情时代,传统美食街正面临着愈加严峻的考验,还停留在原地就等同于落后。
美食街的未来还能往哪走?
从昔日的门庭若市到如今的关店、闭店潮加速,正面临着严峻考验的传统美食街区,未来会“凉凉”吗?
“大食代、食宝街的没落不代表美食综合体这类业态会消亡。”红餐网专栏作者、头号参谋翟彬如是说到。
在他看来,大食代、食宝街等美食街区关店、闭店潮的加速放到整个餐饮行业大环境中再自然不过。疫情下,及时止损、降脂增肌、长期蓄力已经成为整个餐饮行业的基调。纵观国内大大小小的购物中心乃至小商场,美食街区依然是标配,毕竟抛开疫情因素的影响,美食集合地,尤其是这类特色美食街区仍是吸引客流的利器。
原食宝街一期某店铺老板也向红餐网记者表示,“以前生意好的时候需要招工,但疫情一轮又一轮,每来一次生意就差一截。现在选择撤出食宝街,也只是为了止损,未来疫情消散后,还是会考虑重回美食街开店,毕竟美食街区有着天然的获客优势。”
翟彬也提到,即便是疫情期间,北京有部分美食街区的经营也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这部分美食街区周边往往林立办公写字楼,白领上班族是其主要消费群体,“这部分群体的用餐需求不会受疫情影响,美食街区仍是他们用餐时的首选。”
整体看来,美食街区这类业态在未来仍然是有市场的,只不过作为商业综合体,无论是经营已久的美食街区亦或是新涌现的美食综合体,未来都要更加与时俱进,同时注重精细化的运营。
“要抛弃掉以前当二房东的固有思维,做好餐饮商家的运营、消费者的运营。”蒋毅提到,美食街区所处商圈的餐饮消费的结构、消费者的年龄、用餐习惯、用餐喜好……这些用户的详尽分析和研究,是美食街区可以利用自身资源轻易获取而餐饮商家很难掌握却又比较想知道的。基于此,美食街区可以为餐饮商家提供一些产品改进意见,甚至为他们设计部分产品。
另外,针对商家,美食街区还要充分发挥出其作为美食集体的力量。打个比方,美食街区作为运营主体可以组织内部商家一起轮流做一些活动,一条美食街内部几十家餐饮店面,每个店面做一天的活动,把人吸引过来,最终所有商家都会受益。
再往深一步走,美食街是否可以转变盈利模式,不依赖于收取商家租金,而是通过引进优质商家,为商家提供产品、设计、营销来获取利益,实现新的发展通路?
从精细化运营来看,美食街区这类业态在筹备之时即要做好定位,确定选址与周边消费需求匹配相关联,合理规划后再开始引进餐饮品牌,聚集餐饮业态。同时,要时刻保证品牌/餐品的更新迭代,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的选择,对入驻品牌进行筛选,在确保其丰富度的同时,保证快速的更新机制,从而为消费者带来新鲜感,提升自身的不可替代性。
如此一来,站在更广阔的视角,美食街这个赛道未来才可能有更多畅想的空间。
来源:红餐网 景雪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美食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