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意味着,在同一套系统下,如果便利蜂的单店运营能力有问题,功过与否实际上都将归因于系统。那么,便利蜂若是因为经营内因关店,其波及范围将会更广。
“当系统犯了比较明显的错误时,它会被惩罚,在被惩罚之后网络会对参数和特征值进行自动调整。”庄辰超曾说。
举例来说,在选址过程中,当系统给出选址方案后,便利蜂相关专家会对系统选址进行一定的分析评估,进而给出自己的意见。
信任机制下,在决策上便利蜂往往会以系统决策为主,系统判断不能开店的位置往往不会开店。但对于专家指出的选址,特别是后续被其他便利店拿下的门店,便利蜂在后续也会持续追踪这一位置的销售情况,以此来判断机器决策的准确性,进而对比系统进行调整优化。
止损也是盈利
便利店赛道更趋理性
“如果便利蜂的资金储备确实没有问题,在疫情封锁下关店也能够理解。实际上,从整个便利店赛道来看,操盘者都更加理性了。”一位区域便利店企业负责人向《第三只眼看零售》评价称。
最先开始起变化的是资本市场,便利店业态的投融资案例相比较2017年前后明显减少,有投资人甚至表示不再轻易投资创业性便利店品牌。随后,疫情催化了部分便利店的自身问题,消费者变化也使便利店经营难度进一步提升,从而加速推动一些认为自身没有能力、或没有强烈意愿坚持长期投入便利店的经营者寻求出售、乃至关停退出。而有准备长期投入便利店的部分区域龙头则瞄准时机,加速整合并购。
同时,疫情也影响了不少企业的扩张计划,大多数企业操盘者将“活下来”作为当前战略。
从大环境来看,消费力、来客数下降是零售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这导致企业的销售额、客单价、综合毛利率等指标均会受到影响。而新店开业通常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培养期,便利店企业在此背景下如果维持疫情前速度,便有可能承担更大的资金压力及风险成本。
就便利店业态来说,疫情下各区域防控政策不一,对便利店的供应链稳定性、成本控制影响不小。例如,某企业的鲜食工厂位于上海范围,封控之后即无法向供应区域内门店正常配货。此前储备的原料、成品等物资也会被废弃。
同时,以加盟模式拓店的便利店品牌,近一年来也面临拓店难问题。意向加盟商数量缩水一半、加盟店续约率下降、直营开店成本盈利大等问题日渐凸显。
要知道,意向加盟商数量下降率先会带来两大问题。一是难以提升门店规模,间接影响供应链效率优化。同时,在本土便利店品牌并购加速、日资品牌提速拓店的背景下,这也会损失一定优质点位。二是总部针对加盟商给出的一系列支持策略,也会降低总部整体利润,并将销售额增长等压力直接导向同店增长。
一些区域便利店品牌已开始通过总部现金补贴、降低扣点等方式提振加盟商信心。但如何同时保住整体利润额、销售额,则是一个系统性问题。
不过,国家相关部门、零售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也在持续找寻突围办法。例如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即有利于减少流通障碍、降低流通链路中的物流、商品、资金以及监管、政策成本。
有多位便利店高管也表示,当前是一轮淘汰赛,便利店业态实际上到了一个准入门槛提高、盈利难度加大以及整合并购加剧的新阶段。而这一阶段的本质就在于,便利店从业者应该重估所在行业,面对唯有长期主义者才能生存这一现实。
来源:第三只眼看零售 文/张思遥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便利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