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这波稳定客群,也有不少慕名而来的探店型客人,“旅游城市往来的客人会有咖啡的需求”。
小明说,门店面积15平,咖啡多为打包杯,堂食外带都很方便,平均日出杯量在30杯,对于乡村咖啡店来说,已经是个不错的成绩。
奇葩选址背后:
较少的成本,做被忽视的生意
听了他们的故事,我发现,咖啡进入城市角落,还有很多“精准开店”的机会。
1、刚需场景下开店,自带稳定客流
在采访过程中,我发现这三位老板,都不担心客流量,而且几乎都是附近区域的唯一咖啡店。
菜市场、停车场、洗车行,这些场景虽小,但都是生活刚需,或许你不会专门买杯咖啡,但一定会去这些场景下买菜、停车。
而且,这些刚需消费,都存在“时间空档”,等待洗车、挑选果蔬都需要时间,这就为进店购买一杯咖啡创造了条件。
对于这部分客群来说,买咖啡只是“顺手”的事,做汽车美容的时候点杯咖啡,坐着发几分钟的呆,更契合如今快节奏的生活。
“咖啡或许不是刚需,但你在上班过程中一定会买早餐,你下班回家时,也一定会买点菜,刚需场景下卖咖啡,才是我们需要做的生意”。
2、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开店,租金低50%
小红书上,“1万元/5万元开家咖啡店”,这样的笔记遍地都是,而结局很多都是惨败,资金的限制,让他们无法放手去做。
而这波开店的人,他们舍弃了繁华选址,选择在产品和服务上下功夫。
以在野咖啡为例,开在汽车美容店,旁比起开在市区,租金要低了50%左右,节省下来的开支,就能用来提升产品品质。
3、打开思路,社区咖啡还有很大潜力
从南到北,上文提到的3家店,本质都是社区咖啡,他们做的是真正大众化的咖啡。
欧阳师傅告诉我,她们想做的店更像是“咖啡大排档”,让咖啡直接进入生活,而不是需要享受的“小资情怀”。
欧阳师傅看来,这些真正接地气的地方,被人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谁能保证这些地方没人爱喝咖啡呢?去商场和买菜都是‘逛’,咖啡不该有场景限制”。
把门店开在海鲜排档旁的小明,也有类似想法,“为什么一定要给咖啡设置场景?只存在于市区的咖啡,不是真正的日常饮品。”
4、做日常化咖啡,不需要专门“停下来喝”
“你会为了豆浆油条专门停下来品尝吗?”
在欧阳师傅看来,需要顾客专门去店里打卡,坐下来慢慢品尝,但这种行为本身就脱离了生活。
没人会为了豆浆油条驻足5分钟,咖啡应该与生活衔接,不是“停下来享受”,而是“边走边喝”。
结语
如何将饮品“刚需化”,这些独立咖啡人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
在没人注意到的“奇葩”角落里,用较少的成本做被忽视的生意,他们对自己已经有了精准定位和认知。
来源:咖门 梦婕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咖啡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