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美妆行业,甚至来得比往年更“卷”一些。
大环境上,化妆品零售大盘增速放缓,行业各项新规渐次落地,企业经营压力骤然加大;品牌端,新国货遇冷,不少进口品“败走”中国;渠道端,线上流量红利消失,直播带货频频翻车,线下渠道仍在凛冬,新物种热潮不再;供应链端,也开始进入新的洗牌期……
回顾过去的一年,无疑是行业“痛”点十足的一年。在新的一年,只有瞄准痛点,精准出击,才能在动荡不安的市场找到企业自身发展的确定性。
01
优质功效产
大盘曲折之“痛”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554亿元,同比增长13.7%。其中,化妆品类零售总额3678亿元,同比增长15.3%,高于去年同期增速9.5%。
但相比往年,化妆品零售在2021年明显后劲不足。据化妆品观察统计,1-6月,化妆品类零售总额环比增速呈逐月下滑态势;7月份,化妆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速放缓至2.8%,8月份增速为0%,9月回升至3.9%,但跟历史同期相比,为近10年同期最低值。
02
优质功效产
行业监管之“痛”
随着2021年1月1日《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化妆品行业迎来了“史上最强监管”时代。
据化妆品观察不完全统计,2021年至少有16个相关管理条例/办法/规定以及征求意见稿出台,在提高行业门槛的同时,不少问题也陆续浮出水面——
新品开发速度变低。2021年5月1日,《化妆品注册备案管理办法》、《化妆品注册备案资料管理规定》以及《化妆品新原料注册备案资料管理规定》正式落地,明确了对新原料的安全监测制度、化妆品注册与备案相关要求,这使得企业研发周期加长,新品开发速度降低,注册门槛变高。
经营成本大幅增加。按要求,自2022年1月1日起,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申请特殊化妆品注册或者进行普通化妆品备案的,应当对化妆品的功效宣称进行评价。但业内人士介绍,单个产品的检测成本相较以前大幅上涨,企业经营成本水涨船高。
广告宣传难度变大。今年5月1日起,《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将正式实施,对企业通过化妆品标签进行广告或功效宣传提出了监管要求。去年,众多企业因虚假宣传被罚。
03
优质功效产
新国货遇冷之“痛”
2021年至今,国货化妆品品牌关停、清仓等消息频频传出。据化妆品观察不完全统计,截至当年12月,被传出关停、倒闭的国货美妆品牌近20个。如仙蒂妮卡、CROXX、牌技、KACH等,其中,以彩妆品牌为主。
曾有业内人士表示,新国货品牌的竞争十分残酷,一些小众品牌和没有跑出知名度的新品牌,很难活过头几年。事实上,不少品牌直至快要倒闭的时候,业内人士才知道它曾经存在。
这与不少国货品牌扎堆在中低端市场“厮杀”有关。在一个流量有限的市场,新品牌不断涌入,只会加剧“内卷”,一旦资本停止“供血”,新国货只会默默走向终结。
04
优质功效产
进口品低迷之“痛”
有报道显示,韩国爱茉莉太平洋集团旗下的悦诗风吟将在中国市场大撤退,最终数量将缩减至140家,这相较于高峰时期的600家门店,减少了76%。而2021年3月,该集团旗下的伊蒂之屋已经彻底关闭了中国市场所有线下门店。
悦诗风吟的撤退,只是外资美妆企业在中国的一个缩影。
据化妆品观察不完全统计,2021年有十余个国际美妆品牌在中国或撤柜、清仓甚至停止运营。被统计到的案例中,进口品牌所属集团以国际美妆巨头为主,如资生堂旗下的WASO、雅诗兰黛旗下的BECCA、联合利华旗下的科倍丽等,涉及护肤、彩妆和洗护等多个领域。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美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