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主打高性价比,当时小店因为便宜实惠人气也不错,现如今也没有逃过“关门”的命运。
虽然点评网站依旧显示新店营业,但是记者电话联系以后确认,这家店目前处于关停状态。而记录显示位于大卫城和建业凯旋广场的店“尚未开业”,估计也不会再开了。
2、饭饭林、十八汆、秦小贤等快餐品牌今年“扩张开店”
虽然有半数快餐品牌在试水之后,都没有成功继续。
但是海底捞开的7个快餐副牌中,有3个不仅生意还不错,还在今年开出了多家门店,有持续扩张的态势。
1)首家快餐面馆连开3家新店
十八汆是海底捞开出的首家快餐面馆,主卖面条、茶饮、早餐!
这家快餐厅是2019年10月在北京低调开业,顾客“全自助”模式,一分钟出餐。共有4个产品线,“面+甜品+茶饮+早餐”,炸酱面9.9元一碗,茶饮5元一杯,人均19元!
职餐记者最近发现,十八汆除了酒仙桥首家店之外,又新开了三家新店,分别位于十里堡、日坛新荟坊、以及知春路。
这也是目前海底捞开的快餐品牌中,看上去走势最好的店。
2)主打盖浇饭的饭饭林开出2家新店
除了面、粉儿,海底捞对快餐品类中的盖浇饭也没有放过。
去年10月,职餐记者首个报道“饭饭林”品牌,一碗盖浇饭只要9.9元。都是主打平时上班族、打工族喜欢的回锅肉、鱼香肉丝、麻婆豆腐等口味。
产品线很简单,人均就20元,第一家店也在望京,靠近十八汆。
而今年职餐记者发现,海底捞又在北京知春路和好世界开了两家新店。
3)主打“米线、红油面皮”的秦小贤开出2家新店
相比于开面馆品牌、盖浇饭品牌、土豆粉品牌。
秦小贤似乎另辟蹊径,拎出了一个奇怪的产品“西安红油面皮”作为主打!
四个产品线,肉夹馍、米线、小食、甜品饮品,非常有陕西风味。
依旧是自助取餐和高性价比,米线9.9起、小食3.9起、肉夹馍6.9起,人均20元。
而根据职餐记者了解,秦小贤在望京首开和三里屯分别开了两家新店。
海底捞的副牌们,
也进入“战略收缩”模式
这样看起来,海底捞半数以上的快餐副牌都“折了"。
而且还有很多还未成形,未开出门店,就宣告暂停的,而这背后也许与今年疫情客流影响有关,也许同海底捞总部的“收缩”战略有关。
1、在海底捞主品牌的影响下,“快餐副牌们”也进入战略收缩
11月5日海底捞宣布:
在2021年12月31日前逐步关停300家左右,客流量相对较低,及经营业绩不如预期的海底捞门店。
这是海底捞成立27年以来首次大规模关店!
当时职餐记者曾采访海底捞相关负责人,回复是“目前的苦果只能由我们自己一口一口咽下去,我们在此向大家保证,海底捞1000余家门店服务员的笑脸依旧灿烂。”
而目前其旗下半数以上快餐副牌宣布“关停”,也许与总部的“收缩”战略也相关。
相比于火锅赛道,快餐品牌更难于生存,而且多数副牌只是一个尝试摸索,进行战略收缩关掉也在情理之中。
2、“低价策略”没有成功突围,部分快餐模式难跑通
纵观海底捞的所有快餐品牌,似乎都在用“极致性价比”、“低价策略”来降维打击,拥有壁垒和优势。
如果说海底捞火锅是依靠“服务”,那它的副牌们似乎都在走“物美价廉”,价格是杀手锏。
快餐本来就是刚需,需要的就是实惠低价,这无可厚非,而凭借之前海底捞拥有的点位优势、供应链优势,能够把极致性价比最大化,抢夺市场份额。
为什么如今频频失利?9.9元的快餐打法似乎不灵了?
因为“低价策略“背后的逻辑是要匹配“高客流”,这就跟商业领域进货量大能够压低采购成本一样,但当客流变少,成本没有降低的情况下,低价策略反而会压垮门店。
虽然海底捞旗下的快餐大部分都是全自动点餐、半自动后厨,操作简单、出餐迅速、标准化程度高,但也是需要人工成本、房租成本、食材成本。
今年全国各地都受到疫情反扑,客流也受到影响,加之是新的快餐品牌,选址、门店运营多方面因素综合下,也许部分门店成本已经负重前行,甚至难以和夫妻小店抗衡。
这也是为什么十八汆虽然连开3家新店,但是被曝涨价。
总结:
无论是海底捞的土豆粉品牌、私房面品牌,还是日式蛋包饭等快餐品牌……
这些所有项目的“失灵”,一方面是疫情的反复影响下海底捞采取“收缩”,一方面也是在告诉我们,没有人能一直成功。
餐饮创业对于老手和新手都是公平的,即使头部餐企要资源有资源,要人才有人才,也会经受失败。
失败不可怕,可怕是没有及时止损和认清自己。只希望在疫情常态的当下,大家能守住自己的品牌和企业,找到突围之路。
来源:职业餐饮网 旖旎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快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