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是,关于便利店IPO,业内有一个共识,即门店达到2000家,年净利润突破1个亿,是衡量一家企业能否上市的分界点。规模低于该指标的便利店品牌通过常规渠道很难上市,但恰恰热情最高。而规模更大的便利店品牌反倒少有上市需求,主要是上市合规成本过高、同时不缺钱,私有化运营反而活得更好。
而且,便利店靠资本输血,即便成功IPO,上市后的业绩表现实际上也是一大考核,促使一些便利店经营者开始冷静思考上市之路是否适合自己。
“上市应该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关键在于企业有没有诉求,以及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不能把上市看成终极目标,不能只要面子不要里子。很多民营企业上市,从员工的角度可能会得到更多好处,投资方可以快速退出,战略性的大股东会得到价值提升,但作为创始人你又能真正在上市后长久走下去吗?”罗森(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副总裁张晟对《第三只眼看零售》表示。
这就使得多数资本不愿意轻易投资创业型便利店品牌。“便利店是一个长期生意,除了便利蜂之外,短期不是爆发性增长的行业。所以不适合VC,只适合PE。”启承资本一位投资人表示。
另一方面,资本参与度降低也是便利店行业筛选的结果。
这里的筛选标准主要有三个,一是资金实力及投资目的。简单来说,便利店业态需要长期持有的特性,决定了能够参与便利店行业投资的资本方需具备较强实力,且有意愿跟随企业共同成长。
二是由投资标的决定,即有意愿长线持有便利店品牌的资本方,是否能够找到合适的“种子选手”并适时进入。
三是受资本方资源整合能力影响。即在当前环境下,相比较推动便利店企业上市来说,帮助便利店品牌并购实际上更具可操作性。但其中难度依然不小,需要解决资本层面谈判、跨区域运营、企业整合、团队融合等多个问题。
“资本方太多,但每个领域只有少部分看得懂、且有资源的资本,会是参与者。理论上,未来持续参与便利店行业的资本会很少,但有几个就够了。那些没找到标的、没看懂便利店的投资人,都不是未来这个行业的资本玩家。”一位不愿具名的便利店创始人向《第三只眼看零售》评价称。
并购潮提前
两年内加速整合
抛开疫情催化便利店经营问题、资本方参与度降低等外力因素,便利店行业自身也到了跨区域整合并购的新阶段。这既是便利店长期主义者此前积累的成果体验,也显示出便利店未来增长的参考方向。
“原本我们以为,并购潮会在2024年左右来临,但现在看来,从现在开始的两年内,会有不少并购案例出现。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也会形成新的竞争格局。”江西一位便利店高管表示。
从现阶段发起并购整合的便利店企业可以看出,这些企业主要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类似于罗森、7-Eleven等日资便利店巨头,它们基本完成了中国本土化布局动作,在单店模型、供应链模型等方面具备一定能力,因此开始提速发展。例如7-Eleven中国董事长内田慎治接受《第三只眼看零售》专访时表示,7-Eleven已经具备等同于进入收割期的能力,新进驻省份最快一年即实现盈利。7-Eleven的目标是展开全国扩张,进驻二、三线城市。
另一种则是以美宜佳、天福等品牌为代表的老牌便利店企业。它们已经在总部周边省份试水过跨区域运营,且大多能够自我造血,因此从并购能力、资金实力等方面来看优势较强。而当前一些区域中小便利店品牌寻求退出,也为有意向并购者提供了机会。
“便利店总体市场增长较快,但是也同时开始相互竞争和经营上出现分化。这时候跑得不够快的,就会考虑卖掉,是合理明智的选择。”好邻居便利店总经理陶冶表示。
也就是说,便利店行业未来跨企业合作,乃至并购整合的案例会进一步增多。
短期来看,企业间从业务层面尝试合作,有利于推动行业资源整合,提升利用率。比如说在中央厨房、物流、仓储等方面,已经有便利店企业展开跨品牌合作。
长期来说,并购整合加速,也会使行业重新划分竞争格局。其中大小企业就像大鱼吃小鱼一样,成为兼并者与被兼并者的可能性不相上下。而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拥有话事权。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王洪涛对此评价称,“行业整合,集中度提高,也是行业发展阶段性特征。比如说天福其实一直在整合一些中小便利店企业,大家由浅入深的去合作。我觉得这种模式挺好的。包括供应链合作、数字化合作、管理、合作等等,通过这种合作逐步磨合,是一种好方式。”
来源:第三只眼看零售 文/张思遥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便利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