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全年关闭呷哺呷哺品牌的亏损门店约200家!”
近日,呷哺呷哺公布了上半年的业绩预告,关店的消息让很多餐饮人吃惊。
在刚经历了疫情打击的“火锅第一股”,如今正陷入了亏损、关店、内斗的泥潭,这让很多人为“小火锅之王”的未来担忧。
亏损、关店、内斗,呷哺呷哺陷入“泥潭”?
1、上半年亏损4000万,营收增速连续多年下滑
7月30日,呷哺呷哺发布公告显示,其2021年上半年收入19.2亿元,同期收入相比预计增加59%,亏损在4000万元~6000万元之间,较去年的2.55亿元,减少80%左右,但仍然未能实现盈利。
同时,2021年上半年部分地区门店仍然受到疫情的影响,无法充分营业。公司预计全年关闭呷哺呷哺品牌的亏损门店约200家。
虽然亏损有所缩窄,但是相对于海底捞、九毛九的扭亏为盈,呷哺呷哺的成绩显得有些不如人意。
7月25日,海底捞刚发布2021年上半年业绩预告,预计实现营业收入200亿元,预计实现净利润0.8亿元-1亿元;7月28日,九毛九则显示,其上半年净利润1.8亿元,而2020年同期净利润亏损8590万元。
事实上,呷哺呷哺已经连续多年营收增速下滑了。2018年,其营收47.34亿元,同比增长29.2%,增速同比下降3.6%;2019年的营收是60.3亿元,同比增长27.4%,增速同比下降1.8%。
翻台率更是四连降,2016年~2020年,呷哺呷哺餐厅的翻座率分别是3.4次/天、3.3次/天、2.8次/天、2.6次/天和2.3次/天。此外,开店速度也持续下降。2017年~2019年门店总数分别为759家、934家、1022家和1061家。
2、罢免行政总裁的“宫斗大戏”拉下帷幕
与此同时,持续了两个多月的呷哺呷哺罢免行政总裁的“宫斗大戏”也在近日迎来大结局。
7月28日,呷哺呷哺的罢免总裁大会在香港如时召开,并发布公告,赵怡已被罢免执行董事之职,投票通过率为100%。
而这个“罢免”经历了戏剧化的过程。
5月21日,呷哺呷哺先是以“若干子品牌的表现未能达到董事会预期”为由解除了赵怡行政总裁职务,接着又准备将其踢出了公司执行董事的行列。
在被“踢”出董事会一个星期之后,赵怡在朋友圈发文称,她是在高铁的厕所里参加了这场针对自己的解职会议,并在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发了一份近3000字的个人声明,在声明中,她直接否认了呷哺呷哺给出的“发展不达预期”罢免理由,揭示了自己离开呷哺呷哺的真实内幕!(点击此处补课:呷哺前女总裁发千字长文“喊冤”!曝光“内讧”真相?)
即使有利益冲突,也鲜少有如此撕破脸的对峙,这一场“内讧”一度闹得沸沸扬扬,在餐饮业引发广泛关注。
3、股价半年下跌74%,股东“清仓式”减持
“宫斗大戏”中孰是孰非谁也说不清楚,但“内讧”必然会导致企业内耗,这直接体现在呷哺呷哺的股市震荡。
短短的上半年,呷哺呷哺股价在最低跌至6.28港元/股,与年内最高点27.12港元/股相比,跌了近74%,刷新22次的股价最低记录,半年总市值蒸发200多亿港元。其中,赵怡被解除职务,当日股价暴跌14.97%。
前有罢免高管,后有股价跌爆,其中还夹杂着股东清仓式减持。
1月20日,赵怡率先减持了143万股,套现2640万港元,4月,再度减持套现574万港元;
3月15日,持仓长达6年的高瓴资本选择了清仓,减持了5772万股,套现了10亿港元;
3月16日,大摩几乎上演了清仓式减持,将所持有的1.04亿股份,减持到0.12亿股份,持股比例由9.25%降至0.93%。
内忧外患,小火锅之王的皇冠要掉了?
业绩口碑下滑、团队内斗、人才流失、增长乏力让昔日的小火锅之王显得颓废。
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1、丢失“平民价”,被年轻人抛弃
“越来越贵了。”这是很多铁粉对呷哺呷哺的共同感受。
2017、2018、2019年三年之间,呷哺呷哺的客单价分别为 48.4 元、53.3 元、55.8元,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到了2020年人均消费已突破60元,达到62.3元。
增长乏力,呷哺呷哺在不断转型升级,然而在实际过程中反而丢失了原有的价格实惠、性价比高的特色和优势,导致顾客对于呷哺呷哺涨价和口味的差评屡见不鲜:
“我家附近的呷哺装修过之后,涨价了,风格很老气,服务也不咋地。价格跟海底捞差不多的情况下,海底捞有人帮我看孩子还送小玩具,我高高兴兴吃一顿,不香吗?”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呷哺呷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