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消费势头上扬。数据显示,5月1日—5日,银联网络交易金额为1.91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5%,总量为历年“五一”同期最高,其中百货购物方面的消费金额同比增长19%。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表示,今年“五一”消费呈现特别高的热度,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带动补偿式消费增长,假日因素对消费提振产生积极作用,全国消费促进月活动启动,带来一系列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的促消费活动等,多重因素促成零售市场亮点纷呈。
传统商场转型
激发消费热情
线上购物如此方便的当下,这个“五一”假期,你去实体购物中心消费了吗?
在上海,17岁滑冰小将龚启明这个假期“泡”在了商场里。加速、起跳、空中旋转、落地……在嘉定南翔印象城的5楼滑冰场内,龚启明一开始练习就不知疲倦。
商场的西南角,龚莉带着女儿在看热带植物。“觅境森林”室内常年维持在26摄氏度,种植着200多种热带植物,小径深处还有个小型瀑布景观。很多家长在这里“遛娃”,坐在婴儿车里的小朋友手舞足蹈。
文艺青年小张5月1日在商场的剧场里看了一出话剧。翻翻他的朋友圈,买手店、展览、精品咖啡……商场里隔三差五举行的特色活动,小张经常来打卡。
曾经提到传统商场,人们只会想到吃饭和买东西。因为模式单一、同质化严重,传统商场一度受到消费者冷落。
近几年,一批大、中型商业综合体向上海郊区发展,嘉定南翔印象城、龙湖上海闵行天街、青浦万达茂等开门迎客。“五一”假期正逢上海第二届“五五购物节”。“全球首发”“全城打折”“时尚定制周”……各类活动极大地激发了消费热情,很多上海家庭跨越半个城去逛商场,上海周边地区的客流也被吸引而来。
市中心的商场场地有限,便推出一些小而精的创意市集。有凭借优势地理位置,可以拍到陆家嘴“三件套”(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上海中心大厦)的市集;还有街头魔术、现场乐队、快闪舞蹈等创意市集。做手工、买插画、冲咖啡……在上海,许多市集可以消磨一个下午。消费市场大数据实验室(上海)监测显示,4月30日至5月4日,上海全市线下发生消费196.5亿元,同比2020年增长30.4%,同比2019年增长9.6%。
“在许多一线城市,消费逐渐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奚锡灿认为,现阶段消费者更希望得到的产品,不再是流水线制造的标准化产物,而是针对他们的差异化需求所打造的个性化产品。这将催生出大量个性化的细分市场。我国巨大的人口规模和市场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任何一个细分市场,都可以找到数量众多的潜在消费者。
依托乡村旅游
产品卖得更远
“五一”假期,浙江杭州建德梅城镇严州古城老街上,胡武华的烤饼店门口香气扑鼻。“最忙时10个人围着两个烤饼桶,从上午11点忙到下午4点,游客排队没未断过。”胡武华笑道。
作为第一批“落户”严州古城的商户,2019年胡武华的烤饼店开业后生意节节高。“之前在菜市场摆流动摊位,生意不稳定,现在依托古城旅游,有了固定场地和源源不断的客流,收入大概是之前的四五倍。”
如今,古城风韵吸引各地游客,当地特产充实着古城业态,入驻商户已有百余家,火热的古城游也加速了乡村消费的迭代升级。5月1日—5日,严州古城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000万元。
特产店店主李建军说,过去门店顾客主要是当地居民,并且只做麻糍、水晶糕等小吃。“随着古城游越来越热,现在我们的晒面、笋干等地方特产也深受游客喜爱,销往全国各地。”
对此,梅城镇千鹤村的面馆老板余学兵深有感触。“以前,我们村的晒面、菜籽油和玉米除了本地人熟知,名气并不大。现在借助乡村旅游,游客多了产品自然卖得远了。”
“线下品尝试吃,店家线上发货已成为梅城镇特产销售中的重要一环。我们与多家快递站点签订合作协议,对本地特色农产品邮寄提供折扣优惠。”千鹤村党委书记王丽娜说,依托乡村旅游客流量优势,梅城镇在千鹤嫂创业一条街率先开启“线下购买、邮寄到家”等模式,从去年夏天至今,通过售卖农副产品帮助当地百姓增收200余万元。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零售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