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王瑞(化名)就是这样一位“受害者”。她被“快招公司”勾画的某品牌奶茶美好的发展前景说服,辞掉工作,在前往该品牌奶茶总部参观的当天便交了加盟费。
签约之后,工作人员的冷淡与前期说服加盟时的热情形成强烈反差,王瑞已无法回头地走向了“快招公司”布下的陷阱。
在选址阶段,该奶茶品牌地区代理随便找了几个地方推荐给她:一个在老旧商场里,另外几个都在街道拐角或巷子深处,人流量极低。王瑞与地区代理争论后,对方才推荐了一个新商场的位置,每月租金1.2万元,但因为商场也刚刚开业,人流仍然不算多。
购买设备时,王瑞也栽了跟头。她分别花费4000元、1000元从公司购买了收银系统和冰箱,公司称是专门配备,给予加盟商优惠。而在后续使用过程中王瑞发现,收银系统卡顿,冰箱漏水、冷冻层工作不顺等问题层出不穷。她后来从专收二手设备的人士处得知,很多品牌加盟公司会回收旧设备,找人翻新,再卖给加盟商。
在筹备阶段,除去前期加盟费、房租、装修外,品牌方还不断以品牌管理费、公关费、员工培训费、大众点评推广费等各种名目向王瑞收取费用,到开业前夕,她花掉了近二十万元。
伴随着一个个“深坑”,王瑞的奶茶店终于开起来了,但是订货的“套路”又随之而来。
王瑞告诉记者,她发现,公司订货单里,红茶78元一包,淘宝上相同规格的只要55元;25kg的植脂末700元一袋,淘宝只要450元;20kg的波霸珍珠400元,淘宝只要250元。对照下来,几乎所有的材料,在公司里订购的都要比淘宝贵至少1/3。
王瑞回忆,她去往公司总部考察时,看到持续播放的视频广告:“销售营业额10456元,销售杯数878杯。”但在自己开业的两个星期里,王瑞每天的流水不过200多元,卖出去的奶茶只有20杯左右。最后,奶茶店严重入不敷出,王瑞只好选择关掉店铺。
觉得事有蹊跷的王瑞登录商务部网站,经查询发现,她加盟的奶茶公司并没有特许经营备案,也没有招商加盟资质。心灰意冷的她只能选择将该品牌告上法庭。
王瑞的经历并非孤例,近些年,在各种社交平台和公开报道中,都有相似经历的年轻人,一步步踏进“快招公司”埋下的深坑。夸大、虚假宣传,伪造、利用权威媒体、综艺节目为其背书,用“一夜暴富”的盈利前景给加盟者洗脑,与此同时,承诺为加盟者配套相关服务和营销支持,打消加盟者的最后顾虑……如此种种“套路”,使众多加盟者最终“缴械投降”,落入陷阱。
监管和行业规范都不能少
对于“快招公司”扰乱市场的手段,许多被仿冒的连锁奶茶品牌也是苦不堪言。
“因为‘快招公司’违规成本低,即使打击了一些,过段时间换张皮囊,又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除之不尽。”喜茶方面对记者表示,公司法务通过各种手段维权,目的在于保护品牌,也希望消费者利益不受侵害,但是收效甚微。
目前,喜茶已经在各官方渠道明确强调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加盟,甚至在每张销售小票上都注明了有关字样。一点点的官方网站也明确了其官网为品牌唯一网站,无其他附属品牌。
记者调查发现,被“快招公司”割韭菜的大多是年轻群体。一方面是由于年轻群体对于奶茶行业的偏好,另一方面,奶茶行业的准入门槛较低,容易吸引初出茅庐、涉世未深的年轻人。
餐饮行业分析师康健认为,之所以很多割韭菜的“快招公司”会选择奶茶作为载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奶茶行业成熟的产品体系和供应链已经基本解决了产品的问题,“快招公司”只需要创造和包装一个品牌即可,几乎没有难度。
也因此,除了继续加强监管和打击力度,奶茶行业本身也需要进一步自我规范和提升。
“在这个行业打造经典品牌是有空间的,但是目前国内的发展模式大多是依靠资本运作,品牌没有耐心深耕行业,赚快钱、割韭菜的情况极为普遍。”餐饮品牌战略顾问王冬明认为,目前奶茶行业缺少打造经典品牌的土壤和环境。
他进一步表示,这几年奶茶加盟的名声越来越不好,主要原因就在于许多品牌向加盟商描绘的收益率太高、前景太好,不考虑行业运营的实际成本,单纯画大饼。由此,奶茶开放加盟速度过快,品牌过多且鱼龙混杂,市场容量几近饱和,最终导致加盟商的成活率很低。
一位行业资深人士提醒,年轻人不要寄希望于天上掉馅饼,加盟奶茶店并不是容易的创业方式,也可能会掉进“快招公司”的陷阱,希望年轻人理智选择。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记者 里雨曦 实习生 郭怡伶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奶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