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看零售》:除社区拼团之外,便利蜂也是今年便利店从业者关注的重点。你如何看待便利蜂模式,传统便利店品牌能借鉴吗?
王洪涛:便利蜂出现,对于行业来说是好事情。它是用数字化手段来解决行业的效率、标准化等难题,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发展方向。
但客观来说,便利蜂背后也有资本支持,且成本巨大。这对于其他便利店企业来说就很难做到,因为资本实力不够。
不过,便利蜂的模式是可以借鉴的,比如说把它的数字化系统分为模块,通过小的模块去逐步尝试,甚至合作,都是一个方向。而且,随着便利蜂等品牌发展, 以它们为代表的头部品牌,未尝不可以对外输出、赋能。
《第三只眼看零售》:近几年来,不少便利店品牌在开发自有品牌,拓展鲜食。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
王洪涛:这两件事情,可以做,但是要把握时机,适合企业发展现状,不能盲目去做。
就自有品牌来说,企业一定要把握节奏。要明确一个认知,即自有品牌是企业实力以及对消费者价值的体现,而不是价格的体现。但是当前不少企业实际上还停留在贴牌层面,希望通过自有品牌打低价格。虽然这是目前快消品市场发展的现状,但未来一定会改变。
鲜食品类也要看好时机。尤其是鲜食工厂的投资巨大,极易拖垮企业。所以现在也有很多模式。比如说同行之间共享鲜食工厂、与供应商合作搭建等都是选择方向。
便利店企业没有必要完全投资、完全管理、完全研发,还是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否则又做生产,又做销售,容易算不过来账。
《第三只眼看零售》:你怎么看区域便利店品牌开出副牌、拓展低线市场等动作?
王洪涛:这是非常好的尝试,具有明显的中国便利店特色。
我了解的几家便利店企业做了效果都很不错。因为对于便利店企业来说,门店规模是非常重要的指标,如果你达不到一定规模,规模效应出不来,就会很痛苦。
但是之前大家做区域品牌大多坚持的标准比较高,包括门店形象、硬件、软件配置等都是成本,这样来做加盟对加盟商来说就很重,难以承受,因为无法快速扩张。而且在便利店发展过程中,特许加盟又是企业绕不过去的一件事,必须要做。
这种情况下,大家尝试做针对下沉市场、成本压力较小、覆盖面更广的副牌,就非常好。
生死更迭很正常
品牌间趋向相融共生
《第三只眼看零售:从便利店百强表来看,中、尾部企业门店扩张速度相对较慢,甚至有企业门店数量基本没有出现增长。那么与规模化扩张的头部企业相比,保持门店数量稳定的优势有哪些?
王洪涛:区域品牌大多是讲究在一个区域中提升密度,做到饱和。所以做到一定体量后,比如说300家、500家,这个时候他想再进一步,难度就上来了。不论是向外部区域扩张不熟悉情况,还是受制于直营模式等问题,都会导致一些区域品牌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中。
这很正常,因为一个赛道中不可能所有玩家都高速增长,除非是行业泡沫。
《第三只眼看零售》:在便利店行业加速发展时,此前颇具影响力的邻家、全时等便利店品牌也出现企业倒闭等现象,这对于行业来说意味着什么,这种情况之后会变成常态吗?
王洪涛:这是非常特殊的原因,主要是由资本盲目扩张导致,不属于行业通用案例。而且未来这种资本大力投入,推动企业野蛮发展的例子也一定会减少,因为企业、资本都看到了前车之鉴。
不过,便利店品牌间的生生死死也很正常,未来也还会发生。
《第三只眼看零售》:近五年来,你认为便利店行业的典型变化是什么,接下来行业还会有哪些新趋势、新变化、新痛点值得关注?
王洪涛:合作共赢、头部品牌相融共生。
现阶段有越来越多的头部品牌进入区域,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混合经营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趋势就变成了相融共生。企业既要找到各自定位的差异、做各自生意,但也不排除深度合作,比如说供应链、商品、鲜食等等,甚至品牌合作都可以。
不论是对于内资品牌、还是外资品牌来说,供应链能力和数字化能力都是突破难点,也是便利店企业能否高速发展的两个翅膀,需要企业持续打磨、深耕。
来源:第三只眼看零售 张思遥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便利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