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新零售阵线 >> 零售业频道 >> 正文
人造肉市场的“中国式困局”

  小众与大众

  如今很少有人会怀疑,即使不考虑成本问题(成本不是最主要问题),想让人造肉通过中餐形成引爆点并不容易。

  让很多人意外的是,在地理因素与文化惯性的共振作用下,相较于欧美,整个东亚都算不上对肉食偏爱有加。我查到的数据显示,今天中国人平均每人每年吃64公斤的肉,韩国是56公斤,越南是52公斤,日本是36公斤,作为对比,美国是100公斤,德国是88公斤,荷兰是76公斤。

  而在美国人消费的肉类中,大约有60%是碎肉——比如汉堡里的肉饼。植物肉在欧美产品的收入来源也大多集中在汉堡,三明治,热狗和意大利面等品类。

  但在中国,标准化程度低的中餐,不但讲究荤素搭配,且长期拥有吃豆制品等“素肉”的传统,这也让中国消费者对人造肉产品更为挑剔。去年Beyond Meat推出一款植物性猪肉糜,希望开拓中国市场,《华盛顿邮报》在一篇文章中直言:“你不会尝试将煤炭卖给纽卡斯尔(煤都),那么,你认为向发明豆腐的国家兜售肉类替代食品的可能性有多大?”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吃过人造肉产品的消费者都表示口感一般,很多中国厂商的人造肉创新品类都走向夭折。

  因此在我看来,至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造肉的主流消费人群,是那些信奉“自律给我自由”的健康(西餐)食品爱好者。但据我观察,相比于在各种食物中无孔不入的高糖,他们通常不会对每日正常摄取的肉食有过多细腻的提防,毕竟他们已经是最注重饮食结构的群体。

  更值一提的是,当人造肉在向大众市场进击时,会遇到一个长久不衰的“需求悖论”:在很多领域,最需要这个东西的人,往往并不接触这个东西;而最可能得到这个东西的人,往往不太需要这个东西。

  换句话说,那些人造肉的最大消费者,平时可能已经很少吃肉;而那些平时不注意饮食结构,喜欢吃肉的大众消费者(比如汉堡爱好者),根本不会选择口感一般的人造肉。

  结语:意义与狂欢

  大体而言,在可预见的未来,人造肉是只属于有“生活黑客”精神的小众狂欢,而且某种意义上,与其说它是正常肉类的替代品,不如说是一种被赋予特殊意义甚至是美感的生活方式,是少数人缓解某种不安情绪的慰藉工具。在它所诞生的西方更是如此。而当它来到东方,除非有某种极小概率的文化渗透,凭借目前的少数人,大概率无法引爆这一市场。

  但作为消费体验,我建议你不妨尝尝人造肉,我自己吃过一次,只是当时沉浸在“这顿真健康”的感觉中,现在忘记了它的口感。

  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口感本身就不重要,成为“更好自己”的心理暗示才重要。

  来源:投中网 李北辰

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人造肉

东治书院2024级易学文士班(第二届)报名者必读
『独贾参考』:独特视角,洞悉商业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杂花土蜂蜜,爱家人,送亲友,助养生
解惑 | “格物致知”的“格”到底是什么意思?
❤❤❤【拙话】儒学之流变❤❤❤
易经 | 艮卦究竟在讲什么?兼斥《翦商》之荒谬
大风水,小风水,风水人
❤❤❤人的一生拜一位好老师太重要了❤❤❤
如何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易学家?
成功一定有道,跟着成功的人,学习成功之道。
关注『书仙笙』:结茅深山读仙经,擅闯人间迷烟火。
研究报告、榜单收录、高管收录、品牌收录、企业通稿、行业会务
★★★你有买点,我有流量,势必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