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在和出版社合作时,连锁型的西西弗因采购量大,也具有较大的话语权。谈判好的情况下,可以不支付定金就进书,且最长可以获得一年的账期。
最后,众所周知的是,西西弗以畅销书见长,上新速度和图书流转率都非常高。由于量大,店里图书一旦滞销,它还可以无条件退回出版社,因此,选书失败所引发的库存风险几乎为零。
从经营书店到空间打造
在西西弗,虽然矢量咖啡和它如影随形,但本质上西西弗仍是一个书店。而目前国内大多数网红书店走的其实是另一个路线——文化空间,除了咖啡,阅读区、活动区也是这些空间的标配。
2018年2月,几何书店第一家店开在西宁,面积有近3万平方米。作为几何的创始人,林耕承认一开始只是想在自己的家乡开一个文化空间,圆自己的一个梦。
在西宁这个多民族融合的城市,林耕把几何定位为当地的城市文化馆,他希望让更多的群体有一个彼此交融的空间。
在以马伯庸为主的图书馆美学生活真人节目《神奇图书馆在哪》中,几何成为其中之一。林耕认为“几何像一个乐高,希望每一个人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搭建几何的内涵”。
2019年末,几何将店开到了千里之外的上海。只是因为疫情影响,直到2020年中,这个位于世纪汇的以“洞穴”为特色的文化空间才逐渐成为年轻人爱逛的网红店。
林耕并不介意别人认为几何是网红,“网红总比不红强,重要的是怎样从网红变成长红。”
目前,几何已经在全国开了十三家店,均以拱型和洞穴为主题打造。在林耕的心里,他希望所有几何里的每个人和每本书都是一个点,点线面汇聚在一起,最终组成一个极具想象力的文化空间。
在商业模式上,林耕说自己不像传统书店那样考虑坪效。
“几何从创办至今,我们一共举办了1000多场活动,所以我更在意的是每一家几何店每个月做多少场活动。”林耕认为,文化空间就应该要以“人”为中心来做,“如果说物以类聚,那么几何就是人以群分。”
茑屋中国的未来
以人群分类的背后,其实也是品牌对于自身特性的坚持。
从日本进入中国杭州、上海的茑屋,虽然都被业界评价和本土茑屋并不相同,但是在很多方面,仍然可以感受到茑屋书店的性格和特色。
基于天目里的商业环境,杭州的茑屋分布在相对独立的三栋楼,玻璃的外立面和日本代官山茑屋有神似之处。
第一栋楼主要为咖啡、简餐区域,第二栋则为原版的艺术、设计类书籍以及饰品、展览,第三栋楼则主营中国本土书籍、家居日用品以及文化和特色艺术品。
而在上海,所有的一切都被放在上生·新所的这栋拥有96年历史的两层建筑里。从商品的品类及建筑面积来讲,杭州茑屋均高于上海茑屋。但从整个动线的设计来看,上海茑屋更接地气。
茑屋书店进入中国,一方面是将其在日本的经营理念带到中国,在上海茑屋书店里也安排有生活提案师,只是目前来看,还不确定生活提案师究意能为消费者提供哪些有价值的提案。
另一方面,茑屋书店较高的定价,也让不少人最终留在“到此一游”的阶段。虽然其售卖的一些家居用品看起来离生活很近,但价签令人望而却步,更像是供人观赏的艺术品。
在日本,茑屋起家于家门口的二手书店。随着发展的需要,茑屋才逐渐从书店演变成一个服务当地居民的复合式文化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又根据客群的需求不断装进多种业态,比如宠物美容店、咖啡店、餐厅等。
“茑屋的逻辑在日本是对的,但是到了中国不一定做得了。”林耕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茑屋在日本发展的环境与当前中国所处的时代截然不同。
当前,中国消费者已经被“颗粒度更细”的生活方式“宠坏”了。怎么理解颗粒度更细呢?大概就是你自己都没想到的需求,品牌替你想到了,它们走近你的身边为你提供你自己都没想到的产品或服务。
林耕说,几何今年还要在成都再开两家社区店,目的是服务散落在社区里的各种小社群,为他们提供一些文化活动和空间。未来,这些活动还将进行在线化传播,譬如线下社区店里居民们自己组织了一场小型音乐会,通过直播的方式让其他地区的会员也能参与进来。
当然,关于书店的社区化尝试早在前几年就已有品牌在做,目前还没有诞生出非常成功的品牌或案例。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些关于文化空间的看似天马行空的新思考很有必要。而这些,或许是日本茑屋这样的外资品牌在中国很难尝试的。
来源:新零售商业评论 田巧云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书店